一块块碧绿的鱼塘,在微风吹拂下波光粼粼。不喂任何饲料,不添加任何药物和激素,鲶鱼的美味就是一尾尾野杂鱼……在这个投资700多万元、占地265亩的生态鲶鱼养殖基地,养殖户采用的是一种“大鱼吃小鱼、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
近日,笔者走进资中县球溪镇大佛沟村生态鲶鱼养殖基地。据了解,传统的“自生自灭”套养模式,即把数量较少的鲶鱼和其他鱼类混养在一起,既不能形成规模,又因为鲶鱼有生活在水域底层和喜欢打洞的习性,不利于捕捞。2006年,球溪河三江鲶鱼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他们开始探索新的鲶鱼养殖方法,2009年,形成了“大鱼吃小鱼、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
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刚介绍,这种生态养殖方法是由传统模式和现代农业结合而成。前期主要以鲶鱼的苗种培育为主,用绿色饲料培育到1斤左右,然后用鲜活水产品(通常是四大家鱼)作为饵料,从而培育出高品质、高端的生态鲶鱼。通过大鲶鱼吃小鱼的自然放养,让鲶鱼从小就追逐活鱼作为主食。这样一来,既节约了饲料成本,又提高了鲶鱼的肉质,还解决了传统养殖方法中饲料残留对水质污染的问题。与传统的套养方法相比,采用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每亩鲶鱼能提高5至10倍的收入,每亩鲶鱼收入上万元。
“如今我们的生活与鲶鱼息息相关,养殖鲶鱼、销售鲶鱼、开餐饮馆子,鲶鱼为我们带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球溪镇鸡公山村7组村民张景根是合作社的一名社员。他养了300多亩鱼,其中有30亩是采用“大鱼吃小鱼”这一生态养殖模式精养鲶鱼,每年销售收入超过30万元,占总销售收入的一半。
目前,球溪河三江鲶鱼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8个分社,辐射周边216户农民,去年销售收入为3300多万元。张刚说,“球溪鲶鱼从传统养殖发展到今天,绿色鲶鱼已经供不应求,特别是我们的餐饮业在全国各地已经达到2万余家。资中球溪鲶鱼不仅成为川菜系中一道名声响亮的菜肴,而且每年鲶鱼餐饮产业的年产值超过10亿元,在国际的旅游城市也有‘中国球溪鲶鱼’这道名菜。”
球溪镇村建环卫中心主任黄德跃介绍说,目前,球溪鲶鱼的养殖、加工和餐饮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下一步球溪镇将把“球溪鲶鱼”这个品牌打造成旅游休闲观光和农家娱乐为一体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