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林麝的养殖技术(香獐子养殖)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17 04:21:48标签: 当前位置:花艺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一、麝的生物学特征

  (一)分类及分布

  麝,亦称香獐,为珍稀药用动物。麝属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反刍亚目),麝科,麝属。野麝主要分布在东北亚、南亚和中亚地区。以中国为最多,从东北的长白山到青藏高原,遍布于四川、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西藏、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20余个省区。国外在俄罗斯的远东沿海、朝鲜半岛、越南北部、尼泊尔、不丹及印度东北部也有分布。我国的麝有5种,即林麝、马麝、原麝、喜马拉雅麝和黑麝。人工饲养的主要是林麝,马麝也有少量饲养。麝经过驯育不仅能生活在高山丛林,也能适应低山河谷、盆地和平原的气候条件。林麝分布最广,包括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区,是我国的优势种,也是人工饲养最多的一个种。

  (二)林麝的形态特点

  1.外形

  林麝体形似小山羊,前肢短,后肢长,外观无尾(彩图2-)。体长70~80cm。肩高45~50cm,体重6~9kg。公母均无角,公麝大,母麝小,成龄公麝有一对上犬齿露出唇外,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腹下生殖器开口处前有一香腺囊,分泌和贮存麝香。母麝犬齿不露出口外,亦无香腺囊,明显区别于公麝。

  2.牙齿

  麝的牙齿为类似骨质的坚硬组织。麝的齿式为,共34枚。麝类的牙齿在个体间略有差异。

  判断麝的年龄,主要依据齿的状态。一般乳齿脆弱、尖且薄,而永久齿则坚实、广阔且钝。随着年龄的增加,齿面变得光滑,并减低高度。臼齿沿着腭的伸长向里逐渐减低高度,门齿则磨得扁平。

  3.蹄

  麝蹄为偶数。两蹄同形且对称。麝有两个发达的第三趾,麝有两个较大的蹄,蹄细小、长而尖,韧带结合良好,活动自如。麝四肢外侧的趾较发达,适于攀登岩石。四趾分为:主蹄,3和4趾;副蹄,2和5趾。主蹄与副蹄相距3~5cm。主蹄的趾间距离为1.5~3cm。

  4.乳腺

  乳腺是泌乳的器官。从发生上说乳腺属于皮肤腺。由4个叶组成,有4个乳头。

  5.毛色

  林麝毛色深褐,因季节和栖息环境不同,毛色有一定的变化。有灰褐,深褐等色型。耳的基部和耳内为白色或黄白色,有的耳基部有土黄斑纹。从眼的下部开始有两条白色或黄白色的毛带,贯通整个颈部通向胸。颈上毛带的始端各有一个白色或黄白色的圆斑。四肢下部前面灰棕,后面浅褐。吻短,尾短淹没于臀毛内,外观微隆起,成兽背部无斑点。

  (三)麝的习性

  麝有随季节变化选择栖息环境的习性,天气热时上山顶,寒冷时下山,故有“七上八下九归槽”之说。即7月在山顶,8月下山居山腰,9月回到河谷地带。说明林麝既有固定的生活领域,又有垂直的迁徙活动。麝的活动、觅食、休息、排泄都有固定的路线和地方。排泄后用前肢向后扒土覆盖,不受惊扰不轻易变动栖息居留场所。麝有将尾脂腺的分泌物擦在树桩上、小树枝上的习惯,以觅寻自己活动地区,故也称“领地”动物。麝常在圈舍木桩上摩痒。母麝、幼麝喜臀部相对,互相擦痒。成年公麝喜在树干、树桩、岩石角上、圈舍门框上及其他物体上摩擦臀部。凡摩擦之处均留下腥臭气味和蜡状物质。在公麝活动的道路上,尤其在谷底小溪两旁附近,均可见麝摩臀用的小树枝,猎区称“油桩”。这仅为公麝所特有。性尚未成熟之前,无摩擦尾部的习惯。永野为武(1972年)指出,公麝借摩擦时分泌于树枝上的物质作为路线标志和彼此联系的信息。由于经常摩尾,公麝尾部裸露无毛,或仅在尖端具一簇毛。油桩多数是具弹性的细枝。

  麝善奔跑,能上树,跳跃力很强,能平地跳起2m以上,还可以在很陡的壁上跑几步,嗅觉特别发达,听、视觉敏锐,遇有异样声响即迅速逃遁。

  麝在阴雨天、大风天或由晴变阴、由阴转晴的天气时最为活跃,疯狂奔跑,互相追逐,即通常所说的“闹圈”。麝的活动规律性强,采食、饮水、休息和大、小便都有一定的时间性,其活动和大小便均有固定路线和地点。

  麝是一种胆小、性急的动物,见到异物、听到不寻常的声响,即全身的毛竖起,心跳加快。人在距离麝3m左右就可听到其心脏跳动振动胸壁声。呼吸加快,并且,鼻子一抽一抽地,两眼凝视,然后从鼻腔猛地喷气,发出“吭哧、吭哧”的惊怕声,或向前跳起,四蹄使劲踩地,发出跺足声,以示威吓。麝的性情急躁,容易动怒,公麝尤为明显。

  麝很机警,打盹时听到很小的异声或看见异物后,马上站起来抬头四周张望,耳朵前、后转动仔细地听,并发出“吭噗,吭噗”的惊恐声,或马上逃跑。

  母麝在产仔、泌乳期(6—8月)领域性很明显,同时雌麝的性情变得很凶猛。若有其他麝进入该领域,便跑上前去,相距5~10m时稍停,然后前足猛烈地交替跺地,每跺一下便前进一步,发出“砰、砰”的跺足声,借以威胁对方。对方逃走,它在后边追赶,直至将对方赶出自己所辖的领域。麝借助跑动的前冲力能在直壁上换步,4m多高的墙或3m多高的栅栏也能上去。但当墙头上或栅栏顶部设有向内伸出30cm的遮檐后,只用2.5m高的墙和栅栏就可阻拦麝的外逃。

  麝的自卫能力很差,常是以快速奔跑、爬陡坡、上斜树、越深沟及跑入隐蔽处来躲避豺、狐、虎、豹等天敌。但是,强壮的麝也有攻击性。

  麝孤僻、无群性。在野外,一般只在发情期,可见一公一母或两公追逐一个母麝。非繁殖期多单独活动。仔麝只在吃奶时才与乳母麝在一起,吃完奶就去休息,很少跟随母麝。同一母麝产的两个仔麝也很少在一起活动。但是,母麝采食、活动不远离仔麝,休息时也卧在能看见仔麝的地方。喜互相咬斗,特别是公麝配种期、泌香生理反应期、天气由晴天转为阴雨天或由阴雨天转为晴天及拂晓、黄昏、夜间活动来回奔跑时,喜互相追逐咬斗。成年母麝和幼母麝虽然很少咬斗,但有时圈里放入陌生的麝及进入新的环境,也互相咬斗。

  麝喜凉爽,怕太阳暴晒。冬天虽天气寒冷,但麝总是卧在阴凉处。夏季气温高时或冬季在太阳下停留一些时间(约10min左右),麝就吐舌喘气,呼吸频率达100次/min,而正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8~19次。并且,从舌上和鼻镜上不断向下滴水。麝怕雨淋和冷风吹。遇大雨、大风,则择适宜地方躲避、静待,雨停才外出活动。

  麝的活动时间:冬季活动时间短,早晨7:00—9:00,傍晚17:00—21:00;夏季活动时间长,早晨5:30—8:00,傍晚19:30—0:30。夏季,白天活动时间短,夜晚活动时间长。

  (四)林麝吃什么

  麝的食性较广,以植物的叶、茎、花、果实、种子以及菌类和苔藓等为食。在家养情况下,喜吃一些块茎、块根等多汁饲料。食量较小。成年麝每昼夜采食粗料量约为1kg左右。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若每天供给精料100~150g时,每昼夜食草量为500~700g。采食后不久就反刍。

  麝的食性随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4—5月份,胃内食物中,以叶子和嫩枝芽为主;6—7月份,此时胃内食物中花蕾和花的出现率增高;8—9月份,种子及凋落的树叶逐渐增加;从10月份到翌年2、3月份,胃内的主要食物是杜鹃、光果小蘖、珠菜蓼及溪畔银连花等植物的枝叶及种子。这说明,麝的食物组成与气候条件、植物本身的生长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麝喜食鲜嫩、多汁的野菜和嫩树叶,如黄鹌菜,苦荬菜、山莴苣、映山红、杨树叶等,尤其喜食蒲公英、紫花地丁、鸭跖草、蛇莓、一年蓬及筋骨草等药用植物。冬季吃地面的干落叶、茅栗、橡子等。食物缺乏时,也啃树皮,特别是杉树皮。

  麝不仅对植物种类的选择性不同,而且对植物部位也有选择性。麝最喜食植物的叶子,其次是蓓蕾及花;以及茎、嫩枝及种子。麝基本上是以植物的嫩叶、嫩枝芽和花为食,冬季有时采食种子、凋落的树叶及细枝。

  根据观察和分析,麝的食性有3个特点:①爱摘啃枝叶,喜食绝大多数灌木的枝叶;②嗜苦味,喜食苦味或涩味(含单宁)的植物茎、叶,如山柳、小檗、杜鹃等;③喜食花蕾,在夏季,凡遇见花蕾和开花的植物,如羌活、杜鹃、黄芪、马先蒿、金腊梅、忍冬、银莲花、蒲公英或鸢尾等,均大量采食。

  麝的排泄活动据有时间和地点的规律性。在野麝活动的道路上有固定的粪便堆。圈养条件下,多在圈舍的角落。夏季多在上午6时左右、下午7时左右、夜间10时或凌晨2时;冬、春季在上午7时、下午6时左右,夜间在0时左右。

  麝有舔舐盐碱的习性。

  (五)林麝的繁殖生理特点

  麝的配种季节一般都在10月下旬至翌年2月末,母麝在一个发情季节里,周期性地多次发情,发情周期平均为21d(原麝15d)左右。每次发情持续36~60h。雄麝在繁殖季节很兴奋,性情亦变得较凶猛,打斗激烈,很少觅食。

  麝的妊娠期为(180±7)d。产仔期从5月开始到7月初,5—6月为旺季,个别母麝也能在8月、9月或10月产仔。

  仔麝的初生重为350~820g,平均500~550g,超过760g,母麝难产率高。

  仔麝产下后,母麝立即将仔麝身上的黏液舔舐干净,咬断脐带,吃掉胎盘。仔麝出生20d以内喜酣睡,有保护色,毛色似枯叶。仔麝在20d以后,进食日益增多,哺乳次数逐渐减少,活动能力随之加强。

  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体重增加很快,40d后可达2kg以上。当年生的野仔麝到11月份体重达(8.83±0.16)kg;到12月份,体重达(9.46±0.23)kg,分别为成年体重的(70.80±4.11)%和(74.83±2.08)%。15个月性成熟,第二年冬季即可参加繁殖。

  (六)林麝泌香生理

  1.泌香特点

  成年公麝在每年的5—7月出现一次泌香活动,泌香期3~7d。泌香期间采食停止,饮水降低,活动减少,睾丸肿大,阴囊下垂并红润发亮;香囊增大,囊口红润发亮;香腺组织分泌出乳白色的豆腐渣状物,并有非常强烈的麝香味。麝从1岁开始泌香直至死亡,以3~8岁产香量最高。

  2.麝香的形成过程

  (1)初香形成过程 香腺部主要由分泌和输送初香液的腺组织(腺体)及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在疏松结缔组织与腺组织间有丰富的平滑肌、血管。疏松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束将腺组织分隔成多腺小叶。

  腺组织由分泌部(腺泡)和排泄部(导管)组成,属复管泡状腺。腺泡柱状上皮细胞的形态随泌香机能活动而异(www.cyonE.com.cn/)。泌香盛期,腺细胞分泌旺盛,呈高柱状,细胞核呈卵圆形,位于细胞上端。细胞液中颗粒增多。颗粒在腺细胞的游离部最多,腺细胞的游离部呈圆顶状突向腺泡腔,并不断地从腺细胞脱落下来,就是分泌物———初香(未成熟的麝香)。因此初香是由腺体的腺泡柱状上皮细胞以“顶浆分泌”方式而产生的。

  (2)运送初香的过程 排泄管(导管)是运送初香液入香囊腔的小管道。始端与腺泡相连,管径细,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末端较粗,管径由两层至多层扁平细胞组成,开口于香囊颈,将初香输入囊腔内。

  (3)麝香的形成和贮存 香囊部主要由香囊管、颈和体组成。吞囊颈和管的上段有丰富的皮脂腺,分泌大量皮脂,同香腺部分泌的初香一起入香囊腔内。香囊体占香囊的大部分,囊腔是容纳初香和形成及贮存成熟麝香的地方。

  麝香在香囊内的形成分两个阶段。首先是麝香液的形成与分泌;其次是麝香液在香囊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过程而转化为麝香。形成麝香的器官包括:形态和机能不同的分泌初香的香腺部和形成、贮存成熟麝香的香囊部。两者共同完成麝香的分泌、形成和贮藏,因此,称为麝香腺囊。

  (七)林麝的天敌与寄生虫

  麝的敌害主要有豹、野猪、斑狗、狼、熊、猞猁、狐狸、虎、黑貂、黄颈貂、香鼬、青鼬、金雕及草原雕等。

  麝的寄生虫较多。牛虻对麝的皮肤有损坏作用。麝的体表寄生虫主要有:日本硬蜱、壤塘硬蜱、阿坝草蜱、血虫蜱以及一些蝇类等。

  (八)林麝的其他生理特点

  麝的嗅觉非常灵敏。陌生的饲料反复嗅闻才肯吃,而且经常用嗅觉辨别自己和另外麝走过的路、卧过的地方、粪便和尿等。若仔麝粘有异味或不是自己的仔麝时,母麝就走开了,母麝不但不舔仔麝、不许吃奶,而且用蹄按压、刨打。仔麝鼻子一抽一抽地嗅,饲养员也常以有无此表现来鉴别仔麝是否正常。

  麝的视觉较好,晚上及在较暗的地方亦能看清周围的事物。

  麝的听觉很发达,自卫能力弱,轻微撞动树枝声、走雪地发出的“吱吱”声等,很远就能听到,立即逃跑。

  麝的后肢长于前肢。后肢的肌肉较前肢发达,因此跑得快、跳得高。跳跃能力强,平地跑动时,能跳起1.8m高。

  因为蹄甲端尖,边缘硬而薄,悬蹄尖而长,能触及地面,所以4个蹄趾(指)成“╳”状,便于爬陡坡、上斜树。麝能攀登约45°的斜树及活动架。上、下树灵活,平衡能力强。

  公麝的尾巴随生长发育有很大变化。1岁前,幼公麝的尾巴尖细,被毛,脂肪堆积少;1岁后,尾巴由尖细变得秃肥,脂肪堆积较多,端部裸露,经常分泌一些腥臭气味的蜡状物。

  麝的毛通体为棕黄褐色或黑褐色。每年从6月份开始换毛,10月结束,1年1次。


上一篇现代化小型养猪场的赚钱之道

下一篇山鸡饲养的所需环境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