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甲鱼很补,很好杀,而乌龟相对来讲难杀点。乌龟确实肉少且碎,大部分是藏在骨头的间隙中,吃起来不如甲鱼尽兴。更何况甲鱼的裙边软嫩糯滑,乌龟就只有一个硬壳。
但是乌龟吃起来较甲鱼回味长,细细咀嚼之下,香味是要超过甲鱼的。另外,我每次吃红烧乌龟,先挑肝出来吃,入口即化,鲜甜无比。这一点甲鱼比不上乌龟。
我的家乡以做甲鱼火锅出名,湖北人应该或多或少知道点荆沙甲鱼的名声,但其实我们自己在餐馆吃乌龟,价格贵过甲鱼,也可能是乌龟不好养殖的缘故吧。
1、在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在中国大陆地区甲鱼的分布比乌龟(中华草龟)要广一些。各大菜系中基本都有甲鱼,但只有两湖地区才有以乌龟为主食材的名菜(《中国菜谱》(湖北)收入有“龟肉汤”)。
2、饮食传统方面,龟在秦汉之前是占卜的材料来源,是神秘的;秦汉到唐朝,龟因为长寿而被认为是尊贵的。而鳖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被吃的命运,《周礼·天官》中就有“鳖人”,跟“兽人”“渔人”并列。
3、乌龟药用价值大于食用,比如龟苓膏。
4、人们吃龟类,钟情的是柔润糯滑的结缔组织(裙边),所以更多的人们选择甲鱼而非乌龟。
5、乌龟的甲壳大,出肉率低于甲鱼。现在一些野味馆也开始制作龟料理,常用的是巴西龟、中华草龟、台湾草龟、大鳄龟、小鳄龟等几个品种,据说鳄龟的出肉率可以达到85%-89%。
6、口感方面,吃过甲鱼没吃过乌龟,不做评论。
甲鱼生态养殖技术1、水质关。生态甲鱼养殖用水,应是无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水源。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投种前要求彻底清塘消毒,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250斤化水全池泼洒。养殖过程中,每15——20天泼洒生石灰,改善水质,一般每亩40斤左右。
2、种苗关。同一池的种苗应规格整齐,一次放足,种苗无伤病,有活力。放养量根据不同规格有所差异。幼鳖池每亩5——8只,食用鳖池每亩放2——3只。放养前,种苗用高猛酸钾20毫克/升溶液浸浴20分钟。
3、饲料关。投饲应严格实行定质、定量、定时、定点。饲料种类有:配合饲料、动物性饲料(包括鲜活鱼、虾、螺、蚯蚓、飞虫、禽畜内脏等)、植物星饲料(包括新鲜南瓜、苹果、西瓜皮、青菜及豆类、谷实类)所有饲料投喂前均应用高猛酸钾20毫克/升溶液浸浴消毒处理。
甲鱼的繁殖技术
1、孵化箱的制作:制作孵化箱的木料以松木为好。它不仅有杀虫作用,受潮后既不易腐烂,又不滋生霉菌,不会影响孵化用砂的透气性和滤水性。孵化箱的规格一般为长80厘米、宽50厘米、前端高40厘米、后端高60厘米,上口成倾斜状。箱底打2-3个滤水孔,以利孵化时余水滤出箱外。为便于观察箱内孵化情况,箱的上盖板和前端挡板可用平板玻璃装置,消毒后即可使用。
2、孵化用砂的选择:甲鱼繁殖中,孵化用的砂质以纯河砂、纯中砂(砂径1.43-1.5毫米)效果最好,因其粗细均匀,透气性能好,可使孵化时的含水量、供氧、传热都较为均匀。选好的砂粒要经曝晒、煮沸或漂白粉消毒杀菌后才能使用。用前还需检验其含水量,因砂质湿度是决定孵化率的重要因素。一般可用“手握砂试验”鉴别其湿度。即用手紧握湿砂,指缝不滴水,松开手后,湿砂成团,将砂团轻轻丢下,落地即散,说明其含水量在5-12%左右,可入箱孵化;如用手紧握湿砂,指缝滴水或松手后砂不成团,说明其湿度过大或过小,不能使用。
3、砂、卵的铺放:甲鱼繁殖中,孵化箱底层自下而上依次铺放粗卵石(卵径0.5-1厘米)、粗砂(砂径2-3毫米)、中砂各3-5厘米。再放受精卵2-3层,卵的白点(动物极)向上为好,卵与卵相距1厘米左右,上下层之间呈“品”字型铺放。卵上再依次铺放5厘米中砂和1-2厘米厚的细砂,细砂主要用于保持湿度,防止水份过快蒸发。细砂上再铺一层毛巾,水喷洒在毛巾上,可保持箱内湿度均匀。
4、孵化箱的存放:甲鱼繁殖中,孵化箱可存放在温度较为稳定、环境安静、便于管理的室内,如塑料大棚等,如只有1 、2箱,放在居室内也可以。箱内卵、砂放好后,应在箱内靠左右边缘与砂面成斜坡状安放水槽,供出壳后的稚鳖自行戏水。为防止蚂蚁等小虫危害鳖卵,可在箱的底部放一大盘,盘内装水,用水把箱底与四周封住。在不影响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应尽量通风、增加室内光照。
甲鱼养殖户如何进行底泥改善
养鳖先养水,养水先养泥,说明底泥的管理和改善对养鳖来说至关重要,而在水产养殖特别养鳖生产过程中,对底质底泥的改善管理往往是忽略、轻视的。
池塘底泥主要是残存饵料、养殖动物粪便及动植物尸骸等有机物的沉积物,池塘底层又经常处于缺氧状态。而有机物质的完全降解,多数需要有氧状态下进行,缺氧状况有机物质难以彻底分解,产生大量有害的中间代谢产物,这些大量的有害产物充斥在底层底泥里,对池塘养殖水质环境是个非常大的隐患,对与底层底泥关联更为密切的鳖来说,更是贻害无穷。
如果在这些大量的有害产物充斥的底层底泥里越冬冬眠6个月之久的鳖来说,可以说是个灾难。
池塘底质底泥改善管理的三项措施:
1、利用底栖生物对底泥的改善净化作用。大家所熟知的底栖动物,如田螺、河蚌、颤蚓等,都是利用底泥里有机物而生存的。如颤蚓的代表种—水蚯蚓,通常生活于水深0.3~4米的泥土中,吞食泥土,同时从淤泥中摄食有机腐屑、细菌以及底栖藻类,有时也吃丝状藻类和小型动物。水蚯蚓每天食泥量可达本身容积的8~9倍,所以说水蚯蚓是池塘底质的最佳改良者,在池塘水质底质的自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幼鳖放养前后,从自然水体捞取的螺蛳、河蚌等,根据来源是否充足,每亩各投放100~300公斤。螺蛳、河蚌等在含有丰富有机物池塘底泥中,增长繁殖很快,增殖空间很大,一方面为池中养殖的鳖提供了大量的营养全面的鲜活动物饵料,另一方面对池塘底质底泥的净化改良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上述底栖动物外,池底还有大量的小型底栖动物,这些小型底栖生物同样一方面供鳖食用,另一方面对底质底泥起着净化改良的作用。所以在养殖生产中,尽量少使用各种杀虫剂,以防这些底栖生物被杀灭。
2、促进上下水体交流,促使底泥再悬浮再释放
晴朗天气的白天下午,上表层水体溶氧达到饱和度的1.5倍~2倍及其以上时,具体溶氧数值一般10mg/L以上,开启促进上下水层交流及底泥再悬浮释放的多功能装置,每天启动时间视具体情况以1~2小时为宜。这是进行底泥科学管理的最佳措施,进一步的原理说明不在此详述。
3、定期施用池底改良剂 一般池底改良剂有这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氧化剂,如过氧硫酸氢钾等。因为池底通常处于还原状态,产生的代谢产物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使用氧化剂,在池底起着氧化能力,消除池底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二是增氧剂,改善池底溶氧状况,增加池底溶氧量,如过氧化钙、过碳酸钠等是对池塘底部“氧”的补充。
注意的方面就是施用过程,池底改良剂不要用水剂或粉剂,施用水剂或粉剂难以沉下池底,施用颗粒型(最好加沉型)池底改良剂以便大部分能够沉下池底,在池底起作用。
捕捉甲鱼的方法有哪些?
1、网捕
网捕主要用丝网和拉网。丝网用底层丝网,拉网属地曳网类,前者多用于深水作业,后者多用于鳖池内作业。捕捉时动作要迅速,收网要快,网衣要宽大,以防鳖类钻泥。在外塘甲鱼摄食生长旺季不宜采用网捕。因为网捕规模大,动作大,声势大,需要人手多,易使鳖受惊吓钻泥,不摄食而影响生长。
2、笼捕
捕外塘甲鱼的笼子用竹篾编成,两端留口,以硬竹签在入口处倒插为倒须,使鳖只能进不能出,笼内放入动物内脏、蚯蚓团等做诱饵,让鳖嗅到诱饵散出的香味,爬入竹笼内吃食,而捕获之。此法规模不大,对鳖摄食生长惊扰小,适合少量捕捞。
3、笼捕法
用竹子、柳条或铁丝、钢丝编成肚大脖细的须笼,再用竹条编绕一个漏斗状的须笼头,在其漏斗的内侧,留出或插上一些伞状、末端尖锐的竹条,甲鱼可以爬进去,但不能够爬出来。用这种须笼,配以猪肝或用鸡血浸泡过的豆饼,或鸡血拌麦麸为诱饵(用纱布包好固定在笼内),用绳拴好须笼的脖子,投到甲鱼出没的水域,甲鱼就会自动钻入笼内。须笼若是柳编,很轻,应在笼内加一块石头,以利沉底固定。如兼捕鱼,可在笼内放点羊骨头。一般在头天晚上投入,次日清晨去取。若无人得知,可把牵笼绳拴棍插入水底,在岸边作出标记,无须夜间守护。如所选水域甲鱼较多,可多放几只须笼,以增加捕获量。由于这样捕捉到的甲鱼未受伤,捕捉后既可进行人工喂养,又可长途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