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在我国一直寓意长寿的意思,它不仅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同时它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说甲鱼全身都是宝。就目前我国甲鱼的行情来看,甲鱼市场是供不应求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它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甲鱼养殖一亩地养多少
“18221”养殖模式特点是:成鳖在池塘中养殖二年,出池规格1000克以上。要求投放优质鳖种,控制鳖种放养量,实行生态养殖。放养量:年初亩放上年转池鳖种100~120只,规格500~600克/只;5月上旬亩放鳖种120~150只,规格100~250克/只,一次放足。
甲鱼的养殖成本
1、饲料成本:饲料在甲鱼养殖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按现在的饲料、养殖技术水平一般饲料系数在1.5~1.7,饲料平均按11元计,每生产一斤商品甲鱼饲料成本在8.3~9.4,由于近年来鱼粉资源越来越短缺,尤其是甲鱼饲料中所用的鱼粉主要以优质的白鱼粉为主,使得甲鱼使用的饲料价位始终高居不下,是养殖甲鱼首要面对的问题;
2、苗种成本:苗种成本在甲鱼养殖成本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按2007年进货价计,台湾苗平均约2.5元/只,湖南苗平均约3.5元/只,按上市率80%、平均每只一斤计,苗种成本台湾苗种成本平均约3.13元/斤,湖南苗种成本平均约4.38元/斤;
3、药品成本:药品包含内服部分及外用部分,内服部分主要有平时额外添加的多维、葡萄糖等保健食品、口服搞生素等;外用部分包括水质调节剂、生物制剂、外用清塘消毒药等。一般每生产一斤商品甲鱼成本约为0.8~1.0元;
4、塘租:一般塘租成本在1元/斤;
5、池塘折旧:以每斤0.5元计
6、人工水电:一般人工水电成本在1元/斤;
总成本:台湾鱼14.73~16.03;中华鳖15.98~17.28
甲鱼的生活习性
甲鱼是水陆两栖动物,它行动缓慢、生性胆小,喜欢栖息在环境安静的水域中,甲鱼是变温动物,当水温降至10℃以下时甲鱼开始冬眠,到第二年的4月,当水温超过15℃后,甲鱼才正常活动。甲鱼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缓慢,每年只能长100克左右。每年的5-10月份为其生长旺季,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
甲鱼是杂食性动物,忍耐饥饿能力又特别强,几年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
甲鱼的养殖技术
1、稚鳖的饲育:刚孵出的稚鳖、身体和肠胃都很虚弱,前2~3天不能摄食,也不能直接放入水池,要先暂养在木盆或塑料盆内,2天后可以投喂少量的熟蛋黄、水蚤、蚯蚓等。数日后可投喂绞碎的鱼虾、螺蛳、蚌肉等。并逐渐掺入切碎的南瓜、红薯、米饭等植物性饲料,动、植物性饵料比例为2:1。稚鳖饲养过程中,每隔3~5天换水1次,以保持水质清洁,天热时,应不停注入新水,将控制水温在25~30℃之间,稚鳖饲养8-10天后,就可以转入室外的幼鳖池中饲养了。
2、幼鳖饲养:幼鳖池的周围应修筑40厘米高的围墙,以防止幼鳖逃跑,水池一边要有斜坡和陆地相连,这样便于幼鳖上岸活动,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20只幼鳖,幼鳖饲料要以动物性为主,并且要尽量绞碎或磨碎,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投喂,投喂量为池中幼鳖体重的8%~10%,池中用木板或水泥桥做成饵料台,要密切注视水质的变化情况,经常加注新水,保证良好的养殖水体。
3、成鳖饲养:幼鳖经三龄的饲养后即进入成鳖养殖,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5只,饲养管理要点如下。
①饲料投喂:成鳖的饲料应做到动、植物性饲料的合理搭配,动物性饲料如各种畜禽的内脏、小鱼虾、螺蚌肉、黄粉虫、蜗牛、蚯蚓、蝗虫、蚕蛹等,植物性饲料如菜叶、豆岷饼、瓜、玉米、高梁等,投喂数量应根据季节和水温的变化情况来定,夏季高温含应多投喂含蛋白质多的饵料,秋后水温低应多投喂含脂肪多的饵料,为了防止甲鱼生病,在平时投喂的饵料中还需要添加适当的土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素药物,用药量按每天每公斤饲料加0.2克药物计算,第二至六天用药量要减少一半,六天为一个疗程,饲料必须投在饵料台上,饵料台可用木盆或石棉瓦做成,面积1平方米左右,每50-100平方米水面设一个饵料台。
②水质调控:成鳖池的水位要控制在1.0~1.2米之间,水体透明度在30-50厘米,以绿褐色的水色为最好,如果水体清瘦,可适当施一些有机肥,为改善水质,每隔10天换一次水,换水量为全池的1/3,高温季节每隔10~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水,用量10~20k克/亩。
③预防疾病:稚鳖、幼鳖和成鳖在下池养殖前必须用浓度为20ppm高锰酸钾或1ppm万消灵进行浸洗消毒,浸洗时间为8~10分钟。在5月份用硫酸铜0.7ppm,硫酸铁0.2ppm,晶体敌百虫0.2~0.3ppm,混合化水全池泼洒,6月份用0.3ppm的晶体敌百虫化水全池泼洒,7月份用强氯精0.25ppm化水全池泼洒,8月份用万消灵0.5ppm化水全池泼洒。鳖池在放养前一个星期用生石灰120~150k克/亩进行清塘消毒。
对于投资者来说,想要投资哪个行业,首先就要充分的先了解这个行业的行情,以及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对于养殖者来说,要养殖哪个物种,首先就要先了解它是生活习性以及它的养殖技术,只有做到这些,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