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前面鲜花图案寓意,为什么出殡必须要娘家人打开棺材看一眼?
这个说法其实应该是说,嫁过来的女性去世,娘家人过来奔丧,如果距离近,基本上还没有盖棺,只是在灵床上面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但是如果说娘家比较远,来的时候守灵已经结束,差不多要出殡了,大殓也已经完成,棺材已经盖上盖子,这个时候娘家来人,那就必须打开棺盖让娘家人看一眼。
当然这是最后的送别,代表着的是关心和尊重,娘家人有权利开棺看一眼送别,开棺的意思不只是送别,还有就是想看看死者死的样子,从而想看看是委屈死的还是自然死的,更想看看婆家在这个事情上面做得合不合理,有没有亏待死者,这些都是娘家人要看的,当然送别的因素是最大的,其他都是连带的而已。
如果说是婆家这边的人去世,那娘家同样会有人过来奔丧,只是这种奔丧就不会太过激进,也不会说要打开棺材做什么,而是来尽自己的一份心意,上香还有最后的送别,对于娘家开棺,只是限于嫁过来的人才会这样做,毕竟自己家人嫁过来,现在去世了,娘家人没有见到最后一面,开棺看最后一眼也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说已经埋了,那绝大多数是不可能挖开的,除非说质疑死者受到虐待或者非正常死亡,娘家人要查明真相,才会扒开坟墓,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这样做,但是还没有出殡,娘家人过来是肯定要看死者最后一眼,同样还要看死者是不是被虐待或者害死的,确认死者死亡是否是有受到伤害导致,其实就是想确认婆家有没有做伤害死者的事情。
甚至一些地方的风俗,嫁过来的人死亡,不管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娘家人过来都要例行大闹,闹得越凶就代表着娘家人情感越深,这已经成为了一部分地方的风俗习惯,大闹丧葬现场,是少数地方的风俗,绝大多数地方没有这样,属于对死者的尊重,当然这是在正常死亡的前提下。
坟前纸如何理解其含义?
“怀里屎,坟前纸”这句话可以说了我们中国的千千万万个家庭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特别是人到中年的时候,感觉这句话特别的扎心。
怀里屎这三个字是说出来小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管教的辛苦,宝宝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父母都是一把屎一把尿的带出来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宝宝还没有会说话的语言能力,只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而这时候父母还要精通宝宝的各种暗语,解读从哭传递出来的信息。
很多的男人觉得宝宝哭了,可能就是因为拉屎和拉尿或者饿了,但其实宝宝哭是因为腹部的胀气、还有出现了疾病导致了宝宝哭,而这种小的细节,很多男人不会知道,大多数女人才会细微的发现,所以育儿的道路上,孕妈从怀孕开始,就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所以生一个孩子,到养一个孩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坟前纸这三个字有太多故事,有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子孙满堂的幸福,老人离去了,但是子孙后代知道爷爷奶奶的辛苦,所以清明节、或者忌日的日子,子孙都会回到坟前看望老人,这是一种感恩,也是一种思念,这种传承。
死者为生者开眼,很多的农村老人把毕生的积蓄和经验传递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用自己的能力和能量帮助自己的后代,同样自己的后代对这位前人也非常的感恩。
“手里没屎,坟前无纸”,小的时候没有对自己的孩子付出足够多的关爱和照顾,那么到老的时候,子孙后代也不会对这个老人有什么好感,死后坟前也没有人去看望,自然就没有纸。
其实这句话也可以反应出很多的东西,比如说在很多家庭里面,父母对孩子的的待遇没有公平,孩子觉得有失公平,养老的时候,这些没有受到足够尊重和足够照顾的孩子,对老人没有足够的照顾和养老,所以这也是说明了一个问题,有付出才有回报。
现在我们的社会上也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就是奶奶或者爷爷没有帮带孩子,等自己老的时候,自己的儿子也没有给自己的父母给养老送终,父母没有帮自己带孩子,就是他们的不对,很多都在议论,到底老人该不该带孩子呢!这真的直接关系到养老问题吗?
作为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那么吃饭的时候应该是先给自己的父母夹菜,还是先给自己的孩子先夹菜,如果先给自己孩子夹菜,那么长大之后,孩子也是延续这样的习俗,如果先给父母夹菜,那么孩子看到爸爸是给爷爷夹菜,同样自己老的时候,自己的孩子也是先给自己夹菜,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是也让孩子知道尊老的重要性。
“怀里屎,坟前纸”,不同人生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做出的行为方式都会有所差异,生前所受到的待遇,那么自己的后半生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所以父母三观直接会影响到孩子,如果孩子的三观不正,那对于以后自己孩子的教育也会有所偏失。
这句话也反映了一个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现在我们的社会上的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可以从打胎率上就可以看出来。
以前女孩子在农村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在家庭里面都是受苦受累,而且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家里面有什么好吃好喝的,先给男孩子吃,有剩下的才给女孩子吃,而且家里面的苦活累活,都是女孩子一手承包,不仅仅要做农活,还要帮带孩子,最让女孩子觉得难过的是父母总是批评他们,对她们没有表扬,所以女孩子嫁出去以后,都很少念娘家的好。
为什么地上还要堆一个小土堆呢?
人死后不但要在棺材上堆了一个高高的小土堆,甚至还会盖了一个“小帽子”。这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看完让人恍然大悟!
读过我文章的朋友们应该有了解,在我们老家一直都是按照土葬的风俗。几年前爷爷去世后,按照我们当地的丧葬风俗,不能火化,需要拉着逝者遗体回农村老家,埋在自家的庄稼地里入土为安。
大家都知道,一般城市里人去世后都是送往火葬场进行火化,但如果你去农村逛一圈,会发现农村的庄稼地里立着一个个宛若“小山峰”的土包,有些甚至还是半圆形的。这些就是农村庄稼地里的“土坟”,土葬后的“产物”。
几年前爷爷去世后,我们带着爷爷遗体回农村老家下葬,在停灵3天后,请了村里的负责红白事的“大支客”来负责整个葬礼。
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下葬时,是不允许女人和孩子去坟地的,因此,下葬那天,除了女人和孩子以及患病的老人外,所有的直系男亲属和旁系男亲属都必须抬着棺材跟着大支客去坟地,进行最后的丧葬仪式。
等到葬礼结束后的第三天,家里的女人和孩子才能去坟地上进行拜祭。当时我跟着爸爸他们去爷爷坟地时,正看到大伯他们给爷爷添坟加土,他们用铁锹铲着厚厚的土盖在爷爷坟头上,用手狠狠地把土压了压,又给爷爷坟头顶端盖了一个锥子形状的“小帽子”。
看到爷爷坟墓是这个形状的,我不禁有些好奇:先不提这个“小帽子”刮风下雨会不会掉下来,单这个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坟包就让人觉得有些多此一举,明明都已经在地下挖了一个深坑存放棺材,又盖了厚厚的土在上面,为何还要再堆一个土堆呢?
等到走坟仪式结束后,我带着这个疑惑私下问了问家里的长辈(姑爷爷),姑爷爷平时对这种丧葬方面的事情比较了解,他跟我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1、在我们老家农村的殡葬风俗里,人去世后是进行土葬的,这个小土堆就代表逝者死后的“家”。家就要有家的样子,如果只是单纯的挖个坑埋点土,那显得对逝者不尊重。
2、在坟头顶端的那个锥子形状的”小帽子“叫做坟帽,坟帽不能随便盖,这里面是有讲究的。因为每次添坟时,也会顺带着给坟帽加点土,所以不用担心会被大风刮下来。
3、堆个小土堆,也代表着这一片土地上埋葬着有亡者,毕竟庄稼地面积广,家家户户的土地紧挨着,做一个显眼的标志,防止农民在这上面种粮食。
4、最后一点就是为了方便我们拜祭亡人,因为农村殡葬习俗里关于立碑一说,也有一些讲究,刚去世的人是不能马上立墓碑的,一般需要等3年才能立碑。所以,在没有任何墓碑的情况下,如果不堆个土堆出来,随着庄稼里的荒草和农作物生长,坟墓就会被盖住,不利于活着的人去拜祭。(怕找不到坟在哪里)
听完姑爷爷的话,让我恍然大悟,本以为棺材上堆土堆是封建迷信,原来其中的学问这么大,真的是让我长见识了。
关于土葬中坟头的来历。在农村我们经常在庄稼地里见到的那一个个小土堆就叫做坟头,在古代殡葬中,又称为“封土”。古代没有火葬一说,都是入土为安,挖个坑把棺材放入后,这个就叫做“墓”,在墓上盖上土后,这个土就叫做封土,也就是用土把墓地封住的意思,也是指高出坟墓的土。
关于坟头的来历传说是源于:孔子祭祀父亲。
根据《礼记》上的记载:在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随着孔子逐渐长大后,每当父亲忌日时就要去祭拜父亲,但因为父亲的坟墓埋在山上,又没有修建正规墓地,很快被荒草覆盖,所以每次去祭拜时都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寻找父亲的坟墓,后来孔子为了方便找到父亲的坟墓,每次去拜祭时就会在坟墓周围撒上一些黄土作为标记。
久而久之,坟墓上的黄土越来越多,逐渐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土包。从此之后,只要孔子一看到这个小土包就能快速找到父亲的坟墓,而这个土包也慢慢成了父亲的坟墓。
孔子这一做法既能表达子女们对逝者的孝心,又能方便后世子孙祭祀,因此筑土为坟的墓葬形式就在民间传开了,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又慢慢发展成在坟头立碑,坟头种花修树来作为纪念亡者,表达哀思的方式。
在地上堆一个小土堆的原因。棺材埋在地下,为什么上面还要堆一个小土堆?其中有什么说法?
1、防止野狗或野生动物来破坏逝者遗体。
土葬有一点不好的地方就是怕遭到野生动物的啃食,因此在古代,帝王都会把墓地修的特别宏伟,同时还会派一些人来看守,其中给一个原因就是怕死后自己的墓地遭到人为或自然破坏。
现在土葬也是一样的,最担心的就是墓地遭到毁坏。特别是农村中流浪狗居多,如果只是单纯的挖个坑,把棺材埋进去,上面什么都不盖,那么野狗味到地下散发出的味道后,肯定会刨开土啃食。
所以,在棺材上多盖一个土堆,也是为了掩盖尸体散发的味道,防止野狗或者其他野生动物毁坏墓地,破坏遗体。
2、防止遗体在地下被雨水泡坏。
修建一个土堆,其实也是做一个简单的排水,雨水顺着土堆流在地面,而不是直接流进棺材里。一般在殡葬风俗里,最忌讳的就是逝者遗体被水泡,一是会加速尸体的腐烂,二是对逝者的不敬。
坟墓如果是平的,上面又没有混凝土这类的覆盖层,雨天以后非常容易就会有存水,甚至于水直接从土壤层里漏水下来,但假如拥有坟包,那也就没有这类苦恼了。有了土堆来阻挡雨水侵蚀棺材,逝者的遗体也能多保存一段时间。
3、方便子孙后代来拜祭。
就像上文中说到了,土葬一般都是埋在自家的庄稼地里,农村的庄稼地都是成片的,各家各户挨着一起,也没有做栅栏什么的。如果不建个土堆,直接修一个平的墓地,那么随着庄稼一生长,墓地也会被盖住,这不利于子孙后代的祭拜。
同时,如果没有土堆作为坟墓的标志,万一农民们在种地时,不慎把墓地上的土当做普通种植庄稼的土刨开,那坟墓也就被人为破坏了,更是对死者的不敬。
所以,这个土堆也是墓地的标志,当人们在种植庄稼时,假如前边有个小土堆,一定会避开走,这也是为何要在棺木上边堆小土堆的初心。
4、为了掩盖尸体腐烂后散发的有害气体。
人死后遗体会有一个发展变化,从肉体变成白骨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火化后人体直接烧成了灰烬,算是比较环保了,但如果埋在土里,如果坟墓上是平的,那么当夏天到来时,炎热的气温会加速土里的遗体快速分解和腐烂,就算是埋在土里,遗体的气味也会随着泥土散发出来。
人死后体内散发的气体不但味道比较臭,而且还是有害的,为了不污染到其他人,所以在棺材上多加了一个高高的土堆,也是为了隔绝气体的散发。
结语。这样建设坟墓也是农村长期以来的一种丧葬文化习俗,并不是封建迷信。
现在农村土葬,除了堆上土堆外,有些还会在外面垒上一圈石头,其作用都是为了保护坟墓不受毁坏,表达对逝者的一种尊重。
有一种现象很让人头疼?
"薄养厚葬"在农村确实存在。
"薄养",就是子女在对待父母养老问题上不上心,不积极,不作为,不主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或者尽做表面文章,在人前做孝顺之相,在人后露不孝之实。也就是无孝顺之心,少孝敬之意。
只是让自己面子上过得去,免得落个忤逆不孝的恶名。
厚葬,是在父母去逝后,大操大办。极尽铺张豪华之形式。
柏棺锦罩,铺金盖银。扎车扎马,四合大院,电视沙发,聚宝盆,摇钱树,丫环仆女。等等,极尽奢华。
这就是实足的表面文章。让亲戚友朋,领导宾客,看一看,我对老人多敬,看我多舍得花钱尽孝,落个孝顺孝子之名。
说真的,在农村我时常与人帮忙办丧事,这样的事见怪不怪。大家都有微词,也深知不对不好。
但谁敢开个"节俭"先例,不让人骂你十八代才怪。
说你忤逆不孝就是轻的。最起码让你三代也抬不起头来。脊梁骨也会让人戳断。你还有脸做人吗?
与"薄养厚葬"相反的是"厚养薄葬"。
"厚养"其实也不难,上级大力提倡,积极宣传表彰。村民还是乐于接受的。
作为儿女只要有孝心,只要用真心,只要有良心,拿出父母对待你的一半精力和爱心,我敢说你就是一个大孝子!
"薄葬"也易,村里乡里县里,出个乡规民约,像火化一样,强制遵守,要不了几年,这种封建民俗也会销声匿迹。
花惜芷介绍?
花芷虽是女子,却有一身铮铮铁骨,心中有山河,眼底有春光!以家国为先的巾帼英雄。她对家庭的守护,对亲人的维护,遇事的冷静,处事的大气,有独到的见解,是一个很沉稳的女子。
藏拙十五年,花芷原以为自己可以做一个最合格的世家千金安稳一辈子,可当花家大厦将倾,她不得不展露锋芒出面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抛头露脸是常态,打马飞奔也常有,过不去了甚至带着弟妹背着棺材以绝户相逼,不好惹的名声传遍京城,她做好了家族一朝反目戳她刀子的心理建设,也做好了孤独终老的准备,独独没想到会有人在出征前盔甲着身向她许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