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弗朗鲜花寓意,康乃馨加洋桔梗和弗朗的花语?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3-04 12:18:58标签: 寓意 弗朗 鲜花 当前位置:花艺农业网 > 全新视角 > 手机阅读

弗朗鲜花寓意,康乃馨加洋桔梗和弗朗的花语?

康乃馨的花语中包含有伟大、无私、健康、感激等花语,送康乃馨表达了送花人对收花人的尊敬之情,赞美收花人的伟大,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恩、感谢之意。

桔梗花的花语有永恒的爱、无怨无悔的爱等含义,这种花语和康乃馨有类似的地方,如果将康乃馨和桔梗搭配在一起,更能够体现出花束代表的无私、无悔的爱的。

就是那种有点像向日葵的花?

扶郎花就是非洲菊,花语神秘、互敬互爱,有毅力、不畏艰难。

有些地区喜欢在结婚庆典时用扶郎花扎成花束布置新房。

取其谐意,体现新婚夫妇互敬互爱之意。

明代从日本进口又仿倭寇造刀?

谢谢邀请啊!

关于戚家刀可谓是声名赫赫。

弗朗鲜花寓意,康乃馨加洋桔梗和弗朗的花语?

但其实这个定义是后世民间下的。

明代官方并没有所谓戚家刀的说法。

历史上,戚继光确实仿制过倭刀。不过戚继光仿制的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日本武士刀,而是仿自日本南北朝时代的大太刀、背负太刀和野太刀——刀刃的长度达到四、五尺的双手刀剑。

《武备志》记载:“则倭奴之制。甚利于步,古所未备”。明朝当时称其为长刀、单刀、或者直接叫“倭刀”。

对此,明代武术家程宗猷的《单刀法选》:“古云:快马轻刀。今以倭刀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则长有五尺。(刃长约120cm,柄长约38cm,通长160cm)”

显然,这个所谓倭刀、单刀就是仿造的日本大型双手长刀。

现代人所说的御林军大刀与“苗刀”就是这款刀。

不过首都博物馆也确实有一款现代国家所承认的戚家刀,即“万历十年(1582年)登州戚氏”款刀。此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刃身上部刻“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刀身开两宽一细槽,小折沿镡,方形铁鋄银装具。

按《武备志》转载戚继光《练兵实纪》中的说法,明代“腰刀造法,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可见当时的腰刀并非是仿自日本的镐造,而是中国传统多用的平造刀。这款刀本质上还是中国传统的雁翎刀。不过,其血槽(樋)和姿形是受日本薙刀影响的。

这把刀根据考证,明末就已经开始供奉在泉州开元寺。而根据清光绪六年进士王懿荣的诗为证据,“上镌万历十年字,是时公居蓟镇地。登州戚氏岳家军,铸刀初成姓为记。”也就是说这把刀是戚继光北上练兵抵御蒙古人所打造,距离其抗倭已经过去很多年了。

最后,要说一下,在明代军队,这种腰刀在战阵中作用是辅助性武器而不是主战武器。所以,其在军事上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明朝铸造的火炮为何一直没能解决炸膛的问题?

世界性的难题

其实在火炮炸膛这方面无需过分苛责明朝的军事家们,因为这一灾难性的事故曾困扰东西方的军事家、学者和火炮技师长达数百年之久,是难以攻克的技术性难关,不少士兵、炮手乃至于官员贵族都曾沦为火炮炸膛之下的亡魂。多弗城堡的首席炮师,与火炮打了六十多年交道的埃尔德雷德在1646年出版的书中回忆:在1612年的一次火炮操演中,一门1600磅重的铜制猎隼炮当场炸裂,致命的碎片四散飞溅,一名倒霉的炮手被一块重约1英担的大碎片直接劈为两段,立时毙命。惨烈的景象无疑给亲眼目睹这一悲剧的埃尔德雷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即便是18世纪的英军也仍然受到火炮炸膛的困扰,1773年乌里治炮厂提交的监测报告显示,有3门大炮在测试中炸裂,罪魁祸首是炮管壁上没有及时清除的金属废渣。同样为此感到头疼的还有皇家海军,1799年在系统的检测了驻泊于普利茅斯港的军舰上搭载的火炮之后,康格里夫爵士发现竟然有多达496门火炮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质量问题。铸造过程中的失误,变质的火药,清理不彻底的炮膛、平日疏于养护以及不合理的使用都是造成火炮质量下降的因素。

自16世纪下半叶就已成为火炮生产强国与主要火炮出口国的英国尚且被火炮质量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明军的火炮质量会如此的不尽如人意了。与西方早期的火炮多以锻打拼接的制造技术不同,我国自元代起就大量使用铜为原材料铸造铳炮,明初出土的铳炮也以铜炮居多,夹杂少量铸铁炮。此时的火炮制造业尚处于初级阶段,火炮形制大多粗陋,设计方面亦颇多不合理之处。炮身往往较粗短,不少铳炮的炮管呈直筒型,多通过增厚药室壁或加横箍的方法来增强炮身强度。

彼时火炮各处炮管壁厚度的增减并不参照一定的比例,而是全凭工匠的经验来定,这就造成了每门火炮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单纯靠经验增减管壁厚度的方法存在相当的风险,增厚不足则有炸裂之险,此外这种单纯凭经验而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制炮方法几乎贯穿了整个明王朝的跨度。只有在佛郎机炮传入之后才有些改观,但自产前装火炮的设计制造仍严重滞后。及至万历年间(1573-1620)的大将军炮虽然在长度和倍径比上虽然比正德年间的大炮有了长足的进步(万历大将军炮长1.43米,倍径约12.7),但其设计仍然非常粗糙,药室前方至炮口的炮膛仍旧是直筒状,主要靠炮身上的横箍增加强度。炮身的增长可能是受佛郎机炮的启发,药室和炮位部的厚度亦相应增大,然而这有限的提高并不足以扭转明军火炮制造技术方面的滞后,反倒因受药量的提高而增大了火炮炸裂的几率。

孤立封闭的发展环境

明廷对于火炮制造的技术保密甚严,永乐年间即颁布了“神枪、神炮,在外不许擅造。遇边官奏讨,工部奏行內府兵仗局铸给”的禁令。这一禁令的颁布无疑给民间及地方上的火器研发戴上了无形的枷锁,炮匠以及火炮的制造技术集中于京师一地,技术的交流被人为阻断,京师的匠户门陷于闭门造车的困境。此外,僵化的匠役世袭制度也领技术的革新趋于停滞。至正统十四年(1449),朝廷才开始逐渐有限度的开放地方上自造火器的权限。但古板的匠户制度没有丝毫改善,地位低下的匠户们也没有研发新技术的动力。

《火攻挈要》曾提到“铸造大铳 ,长短、大小、厚薄尺量之制,着实慎重,未敢徒恃聪明,创意妄造,以致误事。必依一定真传,比照度数 ,推例其法”。这段记载明确的提到了火炮(尤其是重型火炮)的制造必须依照一定的比例来制定炮管的长度和炮身各处管壁的厚度,而炮管壁的厚度需以火炮口径为参考,此外还需综合考量火炮的用途、铸炮的材料、炮弹的材质、火药类型和配方等各方面,方能保证产品的质量。《火攻挈要》中的记载深受西方火炮铸造理论的影响,而欧洲的火炮制造业长期处于竞争开放的环境中,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频繁,在你追我赶的竞争环境中,火器火药的制造技术突飞猛进,整体的大环境要远高于封闭的明朝。

施放无法

戚继光将军曾提到大小将军等炮“每遇试放,多炸破伤人者,放之无法也。因用药太多,土石筑之,将药筑实,内无转力,遂乃横攻”。火药的燃烧开始于颗粒的表面,在被点燃之前,颗粒的内部化学结构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因此为使火药充分燃烧,火药不能筑实,且药室内部应留有供空气流通的空间,如此火药堆内部的火药颗粒才有充分燃烧的条件。而古人可能不识此知识,而将火药填入过多,加之炮管被土石注满,管壁又单薄,一经点燃,难免不发生事故。经过长期的观察积累,明军也总结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即在药室内留出一半的空间,使火药有充足的燃烧空间,此举不仅节省火药且使安全性大为提高。

铸造无法

由于明朝传统的铸炮技术缺乏科学理论思想的指导,匠户造炮多“创意妄造”,因此导致自产火炮质量低下,炮身短小、单薄,“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裝药太紧,即颠倒炸裂”。而17世纪初传入明朝的西洋前装大炮的设计和铸造技术更为复杂,稍有不慎,即有炸损之虞。早在万历四十七年,黄克缵増雇佣一批善造火炮的福建籍工匠铸造西式大炮,但这批工匠很可能没有掌握铸炮的核心技术,因此铸炮的结果并不理想,铜炮外观呈直不隆冬的大烟囱状。投入辽东战场的三门大铜炮有两门当即炸裂,辽东经略袁应泰称“內府解发铜炮虽多,放辄炸裂”。

传统的空心泥模铸炮法自18世纪40年代起方才逐渐让位于更高效安全的新式铸炮法,在此之前的数个世纪中,泥模空心铸炮法都是铸造前装大炮的首选技术。而此项技术并非毫无缺点,事实上,它存在着诸多的限制因素以及人力难以掌控的不确定性:

泥模本身的制造耗时较长,泥模内还需掺入诸如沙土、毛发、马粪以及亚麻纤维等物,因此泥模的品质不但取决于工匠的技术也深受制作材料的质量和比例的影响。

泥模的渗透性亦严重影响火炮的品质,倘若多余的气泡和杂质无法渗出,则会在炮身上留下蜂窝结构,降低火炮的整体强度。

另一项常见且易引发膛炸的因素则是炮膛不直。此现象的出现多是由于铸炮时炮芯没有放直或铜水在灌入炮模时将炮芯冲斜,而导致火炮铸成后炮膛歪斜,管壁厚薄不均。

铸炮材料

欧洲所产整体铸造的火炮多以青铜为原材料,因其质地坚韧,延展性高,熔点比铁低,易于熔炼,是比较理想的铸炮金属,因此也被西方人称为“炮金属”。青铜虽有种种优点,但因其具备良好的导热性,因此在连续施放后,易积聚大量的热量,造成炮管松垂,以至于炸膛。此外,作为一种合金,青铜中所含的锡熔点很低,在铜炮冷却的过程中,渗出的锡结成白色的“锡点”。锡点脱落后会在炮管上留下孔洞,降低火炮的整体强度。有鉴于此,埃尔德雷德建议炮手们在40轮射击后要让火炮冷却休息一个钟头,以免过度使用伤及火炮和周边人员。

早在16世纪初,部分经验丰富的炮手就根据不同的种类和特性的火炮做了总结,比如,装填20磅火药发射20磅重铁弹的使徒炮每天约可发射30次,而装填22磅火药击发20磅重铁弹的寇菲林长炮每天的施放次数约为36次。可见时间越早,火炮的性能越低下,发射的频率也相对较低。过度、不合理的使用火炮会大大提高炸膛的几率,这一点无论是在东西方都没有差别。

除铜炮外,火炮也可以用铁浇铸。与青铜相比,铸铁较硬而脆,经反射炉加热熔炼后,可直接浇灌成型。由于韧性不足,铁炮不得不加厚管壁来减少炸膛几率,但也由此导致火炮重量大增,不利于行军和操作。我国铸铁的历史极为悠久,自北宋之后,煤成为冶炼铁矿的主要燃料,而煤炭往往含硫量较高,这就导致炼出的铁质地太脆,难以承受火药爆炸的威力。当然,这种情况多见于北方,南方炼铁则以木炭或竹炭为主,而南方出产的铁品质也较好。赵士桢曾总结:“南方木炭,锻炼铳筒,不惟坚刚与北地大相悬绝,即色泽亦胜煤火成造之器”。明朝军事家们虽已注意到以木炭熔炼出的铁质量较高,但由于那个时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他们尚不能就此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而仅能以阴阳五行理论中的五行全备之说来勉强解释这一现象,可见此时理论知识的发展尚未追上技术的进步。

此外,铁炮铸成后所得产物依金相分析可得白口铁、灰口铁及韧性介于两者之间的麻口铁。白口铁质硬而脆,无法承受较大的冲击力,以白口铁为主要成分的铁炮崩裂的几率较大。但以明清两朝所遗铁炮实物来看,以灰口和麻口铁者居多而白口铁较少,因此这一因素虽然也是引发火炮炸膛的原因之一,但因数量稀少,所以影响不大。

解决方法

对于火炮炸膛之事故,明军亦有相关之应对措施,最常见的两种方式为减少装药量和增厚炮管壁。此二者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炸膛的几率,但前者降低了火炮的威力和射程,后者则增大了火炮的重量和体积,不利行军和操作。

复合金属炮

最出名,技术含量最高的减少炸膛几率的应对措施则是制造复合金属炮。复合炮是指以熟铁打制炮膛,外壁则以生铁或铜浇铸而成。以熟铁打制而成的炮膛较铜炮更耐磨损,辅之以铜或生铁外壁则进一步增强了炮身强度。铁价远较铜价便宜,崇祯前期铜每斤约值八分银,而品质最佳达到闽铁则值一分二厘左右。但要取得品质上好的熟铁并不容易,需将生铁原料加稻草和黄土精炼,如此反复十数火放能练成。据记载,每练成一斤熟铁,需耗费生铁5-7斤,可见原料费极高,而人工费及所耗工时亦非小数。以熟铁锻造炮膛一来花费较多,二来由于技术的原因,所造火炮的口径往往不大,也许正是由于这两种限制,存世的复合炮并不多,可见产量较低。

崇祯十五年,吴三桂造定辽大将军铁芯铜炮,炮长3.82米,口径10.2厘米,外径35厘米,重约2500公斤。此炮甚长大,以倍径比来看,当属寇菲林长炮。据同时代的英格兰炮师埃尔德雷德记载,铜铸15磅全寇菲林(whole culvering)长3.35米,口径12.7厘米,重2083公斤。而口径略大于定辽大将军的半寇菲林(口径11.4厘米),长则为3.05米,重仅1133公斤。作为一种野战炮,其重量不及大将军一半,弹重9磅(以大将军口径推算,其弹重至多在7.5磅左右)。可见,设计的不合理是制约明代火炮发展的一大阻碍,即便是那些走在时代前列,积极引入西式新技术的开明士大夫们也往往由于相关知识的匮乏或翻译方面的误差而存在认识方面的不足。

结论

整体铸造的西式前装炮约产于15世纪后期,距传入大明已有一百余年的光阴,这百余年间的实践积累所造成的差距也绝非明末战乱迭起,国事残破的短短十余年即可抹平的。在不改变保守封闭且不重视科学技术理论的大环境的情况下,仅靠引入少数会念经的洋和尚只能缓解一时的困窘,而无法彻底改变火器生产制造落后的客观事实。何况即便在面临危局之时,部分高居庙堂之上,远离前线的士大夫仍抱着“华夷之辨”的陈腐思想盲目拒绝引入外国先进火器技术。种种的因素叠加起来,造成了明军火器制造使用技术落后,理论知识严重匮乏的现实。

你能想到古代历史上的哪些强者?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英勇强悍的军队,历朝历代都有其王牌军队,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扛起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几个古代历史上耀眼的王牌军队。

百战百胜戚家军

戚家军之所以出名,不仅仅因为其对抗的是倭寇,更多的是因为戚家军实力的强悍。戚家军的训练水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职业化的训练模式,采用了东亚最先进的装备,此外,戚家军的组成人员大部分都是身体素质极高的人员,而且都勇猛、忠义。正是因为如此,戚家军的名声非常好,几乎没有关于戚家军的负面评论,戚家军的故事在民间发酵了几百年都受人欢迎。

据史料记载,戚家军几乎没有打过败仗,百战百胜的战绩让戚家军在中国历史上军队战斗力排行榜前列。而戚继光就是戚家军的灵魂人物,只要他在,这支军队就永远都是倭寇心头的一块心病。从杀敌数量来看,戚家军高达十余万的杀敌数量也是极为强悍的,要知道这些被派来侵略中国的倭寇在战斗力方面各个都不是盖的,对手的强大更加反衬了戚家军的强大。因此戚家军被人们誉为是十六、十七世纪最为强大的东方军队之一。

骠骑将军霍去病和他的汉家铁骑

霍去病第一次在战场上闪耀是在十八岁的时候,他随自己的舅舅卫青率五万大军分五路出击匈奴。本来只是负责在中军大帐附近警戒的霍去病自告奋勇,率八百骑兵脱离大军,直扑匈奴腹地,经过一番激战后,斩首包括众多匈奴单于亲属在内共二千多人,一战成名,霍去病在朝廷中备受瞩目,他也因此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公元前119年春,霍去病率领五万汉家骑兵北进数千里,一路深入,追杀到了狼居胥山,将匈奴人在漠南的势力彻底扫荡一空。此后“封狼居胥”成为中原王朝在与塞外游牧民族作战中最为辉煌的时刻,霍去病和他的汉家骑兵所体现的英勇无畏感染了无数后辈英才,他们不畏强敌昂扬向上的精神也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缅怀!

精锐中的精锐——玄甲骑兵。

玄甲骑兵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一支骑兵,其中的将领几乎都是名垂千古的猛将,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等等。这支骑兵起初只有大约一千多人,皆身披黑衣玄甲,分为左右两队。随着李世民平定陇西、凉州、并州等割据势力,许多精锐骑兵尽数收编其中。通过不断的筛选和淘汰,这支玄甲骑兵始终保持着骁勇强悍的战斗力。

白居易曾赞扬道:“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李世民依靠他天才的军事能力开创了一个时代,而玄甲骑兵就是他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利剑!这支威震天下、横扫四方的玄甲骑兵也正是盛唐时期吞吐风云、气象万千、自信从容、豪迈奔放的典型象征。

王者之师岳家军

与南宋其他将领显赫的身世相比,岳飞是一个真正的平民英雄,他的岳家军都是北逃的难民和民间的武装,是一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他们有着中国古代军队最严明的纪律体系,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对百姓秋毫不犯,对敌人如虎狼一般凶猛。在成为正规军之前,他们经受了很多的磨练,他们从一穷二白的草根平民变成了骁勇善战的王牌军队。

与南宋其他军队不同的是,岳家军是一支有信仰的军队,他们为光复河山而生,并不为个人利益而卖命,他们是在为人民而战斗。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横空出世,解救国家于水火之中,挽救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上一篇夏季乔迁鲜花寓意,乔迁适宜送什么花?

下一篇鲜花花束包装教程报纸制作,花束用报纸怎么包

相关文章:

全新视角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