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扎染色料能不能制作鲜花,扎染颜料有毒吗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2-28 12:18:58标签: 扎染色料能不能制作鲜花 当前位置:花艺农业网 > 全新视角 > 手机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草木染起源于哪一个朝代?

一、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兴起(五帝及五帝以前)

一般的认为:中国的染色活动大约是和纤维织品的起源同步。

中国是“丝”的发明国,纤维(丝)的发展很早,丝染色也很早。

但是笔者认为从染色概念上讲,可以溯源到洞穴文化发展时期。

从图腾崇拜开始,人类就用树叶、野果、花卉的色汁在人体、配饰和生活用品上染出丰富的色彩,涂画出符号与图象;在懂得燧木取火后,人们用火煮食、取暖,又用燃烧后的木炭灰染出灰色、黑色。

这些原始材料的应用,为草木染艺术孕育了染色技术。

据可考的资料记载,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他们还懂得在装饰品的石珠子上染色。

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4000—5000年)。

我们的祖先便开始用天然的色素进行染色,他们把麻布染红,用草木颜料在器物上染出“装饰图案”。

不过,这些只是山顶洞人撒红抹粉(原始巫术,礼仪)的延续和进一步的发展,审美和艺术仍然未独立和分化,它们只是潜藏在原始巫术与礼仪的图腾活动之中。

直到轩辕黄帝时代,人们才用草木之汁来染色,制做成衣。

这些用草木染色制作的衣服,成为了最早真正为审美而制作出的草木染艺术。

传说我国在三黄五帝时就有了服制,古代的“玄衣、黄裳”也都证明了这点。

据上分析,也能看出草木染艺术一般都要通过其它形式的再创造或者与其他工艺相结合才能实现,如仰韶文化时期,人们把草木灰和矿物颜料结合在日常生活的用具上进行染色活动。

另外,根据考古发现,该时期的洞穴壁画中也留有一些用草木染色的活动的痕迹,以及上面提到的染色制衣,下面提到的“画缋”、印染等,大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笔者把早期在石器、陶器上的草木染色艺术活动也归纳了进来。

从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到“有意味”审美延伸,产生了最原始的艺术。

草木染色用于装饰,用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服务中,这既是我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起源,同时也推进了草木染技术与艺术上的发展。

这些原始草木染艺术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表现“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

各个时期的形式又有一定的区别,从纹样上看,仰韶型纹饰里多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而到新石器时代就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直线、曲线、水纹,三角形,锯齿纹,螺旋纹等),由再现到表现,由写实到符号化。

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

二、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发展(夏朝——南北朝)

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发展可以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奴隶社会时期。

这个时期是染色技术成熟期,传统草木染艺术在这一时期仍然以纹饰为主,风格走向沉稳神秘,具有一种狞厉之美。

(1)技术上走向成熟。

根据记载,夏朝就开始人工种植用于染色的植物,并掌握了它们的生长规律。

我国先民在那个时期就能使用兰草进行染色,制造出的染制品主要用于制衣,做成身体的配饰品。

进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后,据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记载:商周时期的染色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植物染色料的技术已具相当水平,掌握了许多植物的染色技术。

周代创造的多次套染技术,直到近代的染色手工业还多有沿用。

西周始,随着丝绸和以丝绸生产为主的染织业成为了当时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草木染也得以迅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的许多文献记载里,也可以得到证实:

“是刈是蔓,为缔为络,服之无致”。

意思是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诗经》国风和大、小雅中,描写用葛、桑、麻等来织布的诗句还有很多。

在那时候,染纱织布是女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之,以待时而颁之(《周礼》)。

这句话是对当时“掌染草”职位的职责描写。

另外据先秦著作的记载和一些出土文物表明,当时还有对染色技术进行研究的专业资料,有织物制作标准的规定。

如:西周时期关于织物的染色标准就有了严格的规定,并采用锦鸡羽毛作为染 *** 标等。

到春秋晚期,我国的草木染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对染草的品种和染色工艺、媒染剂的使用等诸多方面,都有了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

设“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秋染夏,掌凡染事。

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广泛采用含有单宁酸的植物染料,用媒染法染黑,媒染剂为青钒。

靛蓝是当时最常见的染料,而且还可以随时将沉淀了的蓝靛泥再还原出来染色。

(2)草木染艺术走向神秘,具有一种狞厉之美。

奴隶制度的确立,出现了一批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巫师,他们就是最初的一批思想家。

他们幻想一些神秘、威吓的兽面纹,并认为它们具有巨大的原始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草木染艺术也走向神秘,具有一种狞厉之美,风格朴拙。

第二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是染料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染料制备的完备期,草木染在艺术上走向纯粹化,艺术水平有所提高。

我国秦汉时期,当时人们在染色实践中发现了染色与空白的对比关系,认识了有的控染色面积和染色形状可以形成空白的花纹,于是防染技术开始出现,这也意味着单纯的草木染艺术也逐渐形成。

当时,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首先出现了用蜡做防染剂的染花方法:用融化的蜡在织物上画出图案,然后浸入染料中染色,煮出蜡。

当时多用靛蓝,又有少量紫色、红色。

上染之后,去掉蜡纹即成色地白花或色底白花的花布。

由于蜡凝结后的收缩或加以揉搓,产生出许多裂纹,入染后,色料渗入裂缝,成品的花纹上往往出现一丝丝不规则的纹理,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蜡染的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古代称其为“阑干斑布”,现代称之“蜡染花布”。

在汉代,观赏性的蜡染已开始出现了。

川、云、贵等地的蜡染艺术一直沿续下来,至今,西南地区的蜡染仍然流行,尤其是云南。

到南北朝时期染色艺术较为突出的是纹缬的出现,纹缬也叫“撮缬”“撮花”“撮晕缬”,现代称“扎染”。

这是一种机械防染法:先把织物折迭、撮合,用线捆绑或钉缝,抽紧,即成小结,然后浸染,拆去扎线,即出现白色的图案。

(1)染料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染料制备的完备期。

秦汉时期,染料植物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①种植品种增多,色彩种类更为丰富。

丝织物上的色彩达二十多种,东汉的记载资料上所罗列的纺织品色彩名达到了三十九种。

当时种植的植物染料主要有;茜草、蓝草、黄栌、紫草、橡斗等,茜草是当时最重要的红色植物染料。

②种植面积的扩大。

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当时“千亩茜,其人与千户侯等”,可见汉代的植物染料的种植面积很大,已成规模。

到魏晋南北朝时,植物染料制备也已经相当完备,可供常年存储使用。

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中有这样的记载:刈蓝倒竖到坑于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

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菱,内汁于瓮中。

率十石瓮,着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

澄清、泻去水。

别作小坑,贮蓝淀桌坑中。

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

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用文字介绍蓝草制取靛蓝的方法。

(2)草木染艺术上走向纯粹化,艺术水平有所提高。

在形式上,染织品与绘画、刺绣相结合。

各种颜色的面料虽形成了色彩的变化但仍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审美需求,于是出现了以“画绩”装饰面料的做法。

绘画与刺绣相结合可以形成的华美艺术效果。

在内容上,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加上染色技术、染料制备等诸多条件的完备,草木染艺术在这个时期开始走向单纯的形式美。

民间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高度发展,草木染艺术和当时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其装饰性得到重视,艺术水平有所提高,风格古雅,绮丽。

三、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繁荣(隋朝——清代中期)

这时期是传统草木染色工艺技术更加全面,成就斐然。

进入隋、唐,我国草木染工艺技术更加全面,且已经到了非常高度。

《唐六典》载:“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

说明草木染色远比其他染色应用广泛,成为唐代染色的最主要的方法与技术。

从沿用的颜色定名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橘红、杏黄、橙黄、草绿、豆绿等等。

唐代的纺织业非常发达,较为出名的有宋州的绢,益州、扬州的锦。

植物染料在纺织生产工艺上的应用,在这个时期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唐代成立染院,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艺,如甘肃敦煌出土的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团果对兽纹绢,折射凸版印花技术的发展。

还有用碱作为拔染剂在丝罗上印花,使着碱处溶去丝绞变成白色以显花;用胶粉浆作为防染剂印花,刷色再脱出胶浆以显花;用镂空纸板印成的大族折枝两色印花罗;粉浆镂空版防染染花法等等,都促进了草木染艺术的繁荣。

这种粉浆镂空版防染染花法印染出来的产品,到宋代叫“药斑布”,只是模版更精细,调浆技术也有所改进。

宋代的“药斑布”往往“青白成文”,它就是后来民间流行的蓝印花布的前身。

宋朝的染色记载,根据方以智在《通雅·第三十七卷》里所引述的文献说:“仁宗晚年京师染紫,变其色而加重,先染作青,徐以紫草加染,谓之油紫。

……淳熙中北方染紫极鲜明,中国效之,目为北紫。

盖不先着青,而改绯为脚,用紫草少,诚可夺朱……”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说:“元时染工有夹嘏之名,别有檀颉、镯颉、浆水颉、三套颉、绿丝斑颉之名。

到了明清时期,可用作染色的植物种类再次扩大。

国内生产的植物染料不但能够自给,还有数量可观的出口,其中用红花制成的胭脂绵就大量输到当时的日本。

据相关资料记载,我国的染料植物的种植、染料应用技术、制备工艺都到达了鼎盛,染坊也有了极大的发展。

上海的染坊,乾隆时有人这样描写:“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有漂坊,染黄糙为白;有杂色坊,染黄、绿、黑、紫、虾、青、佛面金等”。

另外,清朝设立了江南织造局,专管皇室贵族织染物,其下管三个主要的染色机构分别是江宁局、苏州局、杭州局。

’清代在染料的开发也有所发展,种类更多,达到几十种。

草木染艺术走向多样化,文人的介入为其带来了新的审美意境。

隋唐至清中期是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繁荣期。

从古代社会发展的转折来看,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三大转折之一。

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或美的理想。

自唐代开始,我国文人介入美术领域的现象比较普遍。

他们以文人的性格和气质继承传统草木染艺术朴拙、雄浑、绮丽与古雅艺术风格的同时,也给草木染艺术带来了新的审美意境,即飘逸。

当然,各个时期也稍有变化,譬如早唐灵动飘逸,宋代则较为“精致”。

四、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衰退(清代晚期——民国)

(1)清末到民国,随着国外原料与机械制备开始流入中国市场,传统植物材料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走向衰退。

自乾隆后,西风东渐,西洋商品日渐输入中国。

清末我国服装上产生了较大变革,到民国,大量机械制备引入,传统的手工业衰退。

我国工业各领域受到西方的影响较大。

制衣的外来原材料也吸引着国内消费者,逐渐占领了国内市场,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风气。

同时,一些化学染料也开始流入中国,并逐渐在染色工艺上等到使用。

国外原材料和机械制备由于具有生产成本低、速度快等优势,迅速在纺染工艺上得到采用,传统手工印染的工艺渐渐衰退。

(2)清末到民国,艺术领域受西方的影响极大。

虽然传统草木染艺术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由于在工艺上受到西方染料与制备的影响,传统草木染艺术只在西南地区得到了发展。

当时在云南的大理,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这时蜡染盛行于湘西、贵州、云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而以贵州的丹寨、安顺、郎岱(今六枝)、普定、惠水等地技艺最高。

大多数地区都将蜡染成品作衣饰,湘西地区则用作床单、帐沿、枕巾等。

从其艺术风格上讲,基本是继承传统,没有太多变化,只是色彩上更为华丽,制作也更为精致。

艺术是哲学的体现,艺术也总是借助它本身特有的形式来昭示一定的文化心理,表现出这种文化意识的深层基础。

从石器时代到民国,这段漫长的历史里,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一直都伴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而演进、嬗变,到民国走向了衰退。

然而到了当代,随着人们环保观念的提升,草木染色技术再次被提级,新草木染艺术也逐渐与其它艺术形式结合,走进当代艺术领域,并得以发展。

在当代,传统草木染的环保优势和当代视觉审美地域差别化风格的形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顺应市场国际化竞争,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国产服装“以产顶进”战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升级中,将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当前,我们可喜的看到,传统草木染艺术通过“艺术染整”,以独特的原创工艺语言,取得了世界服装流行趋势的“说话权”。

此外,传统草木染艺术在家居装饰、包装设计、平面设计与提升旅游产业品牌等方面也有其重要价值,它古朴、绮丽的艺术品质迎合了当代人返朴归真的审美心理需求。

扎染,蜡染和蓝印花布有什么区别

扎染、蜡染、蓝印花布都是传统纺织品染色手工艺品种。

扎染又称为绞缬或绞染,是用绳、线对织物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煮染。

蜡染是利用蜡的拒水性能,在织物上先用蜡画出装饰图案,然后浸入染液中。

蓝印花布又称灰染、靛蓝花布,采用镂空刻版刮浆防染技术反复浸染,形成简洁朴素的蓝白花纹之美。

扎染需要什么材料?

制做扎染一般需三个步骤:染前处理,捆扎染色,染后处理

染前处理

为保证扎染制作过程中染色均匀,需对织物进行染前处理。因为织物上常带有浆料、助剂及一定成份的天然杂质。染前处理有:

退浆:目的是除支浆料,可用碱液、氧化剂或淀粉酶等药剂加水沸煮布料退浆。

用量:药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精炼:目的是除去纤维上的天然杂质及残留浆料,右用烧碱加水沸煮。用量:烧碱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漂白:用于除去色素及残留杂质,常用次氯酸钠或氧化氢加水沸煮。用量:漂白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另外,丝绸的染前处理是用皂液加碳酸钠加水煮精炼。

熨平待用:用电熨斗将漂洗过的布熨平以备描绘图案及捆扎用。

捆扎染色

将已设计好的图案纹样用画粉在布上做记号或用绘稿液描上,然后捆扎或缝结布料。完成后浸入水中湿透,取出稍晾,待不滴水后放入已备好的染液中或浸染或煮染一定时间,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

染后处理

晾后的捆所物可在不完全干透时解开扎结处,并用熨斗趁潮湿熨平整,完成。

在扎染制成品完工后,本公司的部份产品还采用了一些其它的技艺让产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这些技艺有手绣,手绘,刺绣,刺字,挑花。

服装设计中的面料扎染

服装设计中的面料扎染

传统扎染服装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具有朴素和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深受人们喜爱,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扎染成衣更保留了传统,现代扎染成衣的设计与传统扎染服装相比有很大的区别,研究现代扎染成衣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扎染的发展历史状况

扎染的发展历史扎染在我国的起源很早,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扎染是我国古老的印染技法,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无比的辉煌,流传至现代,扎染仍以它独特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一部分人。唐代时的扎染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流传也很广。五代时扎染仍然沿袭唐代的繁盛,继续发展。到了宋代,更多的人力投入到制作精美的扎染制品当中。后来,随着战乱的发生、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化学染料的输入以及扎染自身的工艺不能适应批量化生产的需要,在沿海、中原一带不再受采用,只在一些偏远地方保存了下来。现在在我国的云南大理、四川自贡、贵州、湖南等部分地区还能看到保存完好的传统扎染工艺。特别是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是目前国内传统工艺保存完整、生产规模较大的地方。

二、扎染的艺术特点

如今,纺织行业的产品日益更新,工艺技术越发先进,但扎染的魅力却无可抵挡。具体说来,扎染在审美方面有以下几个特征:

1、晕化:晕化是在扎染过程中由于捆扎的松紧度不同,使布在染色过程中吸收色料不同而产生的一种肌理效果。在这种晕化过渡自然,给画面带来蒙胧色彩。由于色粒的渗透不一样而形成的晕化效果,带来抽象、梦幻、缥缈之感,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2、褶皱:扎染是运用缝、折、捆多种手法制作完成的,这些制作手法都会使织物产生褶皱,在染色的过程中,染料就可能出现附着与不附着之处,其出来的结果便是色彩斑斓,皱纹错综,别具意味。褶皱是在扎染的制作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针法和折法所形成的褶皱在织物表面交错相映,又组成独特的纹理。

3、浮雕感:扎染的浮雕感也是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并且与褶皱相伴而生,褶皱没有了,浮雕感也就消失了。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捆扎和染色中的高温的作用,一些点和面在拆线完成之后依然隆起,保持有凹凸褶皱,在平滑的织物上犹如浮雕般精心刻出,使花纹具有了立体感。这些浮雕般微微凸起的花纹,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显出微妙的色彩变化,色彩的层次也更丰富了。

三、扎染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

扎染的防染工艺技法多样,防染原理是利用线绳等按一定要求捆扎织物,使未捆扎部分染色,从而形成一定的.花纹和图形。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针缝法是用针线将描好的图案沿着轮廓线串缝起来,一般来说,要求图案轮廓不能过于复杂,一个基本图形的轮廓要一根线缝完,不能中途接线或打结。捆扎法是直接在织物的局部或整体用线绳进行缠绕捆扎后染色,具有制作速度快,晕色效果自然,形象或粗犷或抽象等特点。

扎染工艺技术运用恰当与否控制影响着现代扎染成衣的款式,每款服装在进行设计时都有重点,同样扎染成衣的设计重点应是在其变化多端的面料颜色和图案纹样,所以款式设计变化不宜太复杂。过分夸张的设计及繁琐的服装结构手法不但在扎染成衣的色彩图案的面料上不容易表现,而且还会喧宾夺主。当下扎染成衣部分是运用成衣而非面料来进行扎结染色的,太多的结杠分割线会影响扎染过程中染色效果的统一和稳定性以及增如扎结的难度。现代扎染成衣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减弱了些其所具有的民族风格。跳出了传统扎染图案设计中固定的、程式化的构成形式,在扎染图案方面多选择以抽象的几何幽案,或单独的不规则纹样,或渐变的简洁淡然的风格。

扎染的染色一般分为单色染和复色染。单色染,就是指用调配好的染料颜色一次染成。单色染在操作技法上较简单,容易把握。复色染,指将织物进行多次染色,使其呈现丰富多彩的效果。

四、总结

扎染从产生开始就是以应用为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应用,作为流传近两千年的传统工艺要想获得新生,必须要和时代相结合。这是历史发展的现实和必然,我们不可否认。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作为传统手工艺的扎染也具有它的现代价值,它在人文精神、情感寄托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倡民族化设计的今天,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改变扎染成衣品种单一,时尚感不强的现状,设计出既带有扎染手工的韵味同时又能走入市场竞争销售的现代扎染成衣,发展壮大扎染成衣产业。

;

扎染和蜡染的区别?

蜡染和扎染都是在云南若干种民族中流行的传统印染方式,两者的原理相似,工艺上略有区别。蜡染就像照相术一样,照相术是利用光化学原理,首先对负片(底片)进行光化学反应,按照光的强度,反应程度就不一样,最后形成了越黑的影象物体越透明,越白的影象越黑,在暗室中冲洗胶片时,利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影象转过来,就是我们看见的黑白相片,蜡染的原理比较接近,首先用蜡附着在部分布匹上,然后将其放入染料中,没有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染上了染料的颜色,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没有,仍然保持原来面料的颜色,在蜡附着的边缘,由于蜡的渗透,被染的颜色也形成了渗透的样子,并且颜色有从无到有的过渡效果。

扎染与蜡染的染料是可以一样的,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动,面料不是靠蜡来附着,而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样就形成了与染料一致的颜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体的浸透形成了颜色的过渡。

用蜡染和扎染工艺制成的壁挂、其他工艺品,极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若是花色呢就是扎染更自然一些。但要是论图案画呢!就应该是蜡染图案更加丰富多彩,形象地再现了人物风貌、山水花鸟、耐人鉴赏。更加生动活泼。

【扎染成品】当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服饰时装化的步步升温,使得扎染艺术倍受国内外消费者和时装界的追求和青睐。现在扎染普遍应用在壁挂、丝巾以及服饰上面。

扎染壁挂是扎染产品中提炼出的最高的一种工艺,它溶合了设计师与扎染之间的伟大创造,将所有的技巧与精华表现出来,产生现代艺术——染缬壁挂。丝巾是现代妇女的一种装饰品。起到美化生活、点缀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台布则是家居装饰的一个品种,丝巾、台布种类繁多,尺寸不一,其色彩艳丽,古朴。新颖,深受国内外友人的欢迎和喜爱。

扎染服饰可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全棉汗衫,连衣裙,半裙,上装,裤子,袜子等。花形有自然花纹与定位花形,穿上此装,具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扎染可用在真丝、全棉、化纤、皮革、麻、毛等面料上。件与长度不限,匹料生产不开剪,不破损,使客户任意使用裁剪。

【传承意义】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像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什么是腊染?

蜡染,古称蜡缬,是一种古老的手工防染工艺,与绞缬(扎染)、夹缬并列为中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 除了中国少数民族之外,蜡染的传统在全球许多国家都有发现,包含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以及尼日利亚;

不过印尼的蜡染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印尼爪哇岛的蜡染制法有历经很长时期的文化适应,受到多种文化影响的结果而拥有丰富多元的样式,也是目前世界上样式、技术、以及工匠技巧发展最完整的地区 。

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印尼的蜡染纳入人类重要口传与无形文化资产。

扩展资料:

蜡染工艺在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行。苗族蜡染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蜡染一般都是蓝白两色。所用的染料是由一种蓼科植物蓝草经发酵而成的蓝靛。

蜡染通常是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上,用一种自制的铜刀点上蜡花,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画好的蜡片放在染缸里染色,再经脱蜡、漂洗而成。蜡冷却后,蜡白布的表面会产生天然的裂纹,色料渗入裂缝,出现许多无规则的色纹,称为冰纹或龟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蜡染

上一篇家居鲜花的寓意,考研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下一篇新年摆鲜花寓意,父母向我讨要过节费?

相关文章:

全新视角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