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送给长辈的鲜花寓意,是给公婆钱还是买礼物?
平时和公婆一起住,小孩由公婆帮助带领。这情况和我们那时候的情况一样。我们那时就是和父母一起过的,白天小孩主要由我父母照顾,晩上全由我们带。过年时会给父母一点钱,也会买点比较实惠的麻酥糖和柿饼之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馈乏)。其实给的钱父母还会拿出些再给我们女儿发压岁钱。现在经济情况大不一样了。有这种三代同堂一起住並和睦相处的人家已经越来越少,对这些家庭的媳妇我特别钦佩,都是有良好家教的贤妻良母型女孩,家中老人也一定通情达理的,否则是很难能和睦相处的。现在过年了,媳妇给公公婆婆应该道声辛苦,並送上一个大一点的红包,(其实他们还要给小孩压岁钱的。数量多少根据自身情况。)让老人高兴高兴。至于送些什么东西。鉴于平时经常吃住在一起,故以送衣服鞋帽围巾之类为好。也可买些高档点的人参,枸杞子,莲子之类的东西。因为太平常的你们应该平时就经常孝敬的了,是吗?年前帮老人打扫家庭卫生和春节期间多做些家务才最实惠的。
谢谢邀答。我只是瞎说说,敬请指正。
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唐伯虎的桃花庵诗?
唐伯虎用一首佛偈风+打油诗风的绝世佳作,写出了传颂几百年的人间清醒。
看过周星驰演的唐伯虎,我其实深感周星驰非常理解唐伯虎这种人物的性情和境界。
虽然电影是搞笑无厘头,但是在搞笑里面,隐含着江南才子至情至性和天真纯善的关键要素。
我们一听古人,仿佛那几千年来的人都是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腐儒,其实不然,周星驰式的演绎,恰恰把人性里的真实表露了出来。
唐伯虎也不外如是,即使早期的功名之恋,也不能淹没才子的活泼才情。
唐伯虎一生坎坷,可谓极其倒霉。他当时才华横溢,诗书满腹,已经是高中解元了,但一心还想中状元,欲望驱使他进京赶考,卷入了一场说也说不清的考场舞弊案。
要说他没有舞弊吧,里面的巧合让所有人都不信,唯有相信他才华不需要偷题。可是他和主考官的来往关系,却无法摆脱嫌疑。
在被锦衣卫抓进大牢折磨了一番后,弘治皇帝终于网开一面,搞清楚他是被冤枉,但也被罚终生不能入仕,罢为小吏,也就是说状元之材,一辈子只能去街道做主任。所以唐伯虎等于在人生最巅峰的时候就直接落入谷底。
相信这次大祸,还是没有能惊醒他的官场名利梦。他之后长期郁郁不得志。曾写一首诗描述自己的官场梦碎的悲凉:
二十年余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 鸡虫得失心尤悸,笔砚飘零业已荒。 自分已无三品料,若为空惹一番忙。 钟声敲破邯郸景,仍旧残灯照半床。
从这诗里看得出,他还在为当年那件事做噩梦。耿耿于怀。
唐伯虎的才情,吃上饭是没有问题的,可是那个年代,不入仕途的读书人,等于人生黯淡无光。
唐伯虎才华横溢,其实光靠为达官贵人定字作画是可以养活自己的,只是唐伯虎喜欢逛青楼,消费自然要远比普通百姓高很多,所以才会入不敷出,越来越穷。
在多年的折腾下,他再一次找到了名利的契机,那就是做了宁王的门客。宁王很是器重他。
可是,当他发现宁王有心造反。这可不行,搞不好是要掉脑袋加满门抄斩的。
只好装疯卖傻,脱了衣服裸奔,才得以脱身,躲过一劫。
这以后,一代画家,诗人唐伯虎,才算真正从名利场的旋风里清醒过来。于是,后来才有了这首《桃花庵诗》。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首诗的语句用法,已经脱离了诗词的美学范畴,大白话写的好像打油诗一般,但也有几分佛偈的感觉。一般诗词里面同一个字顶多就用一次两次,出现三次断然不可,可是他这首诗里面,桃花就有五次,花字也是很多次,道理说得非常简陋,
比如不愿鞠躬车马前,这种话拿来入诗是魏晋先秦的做法,明朝人写诗,没有这样的大撒把。
唐伯虎早年苦心钻研《昭明文选》写诗直追六朝气度,很注重字句修辞和辞藻用法。
可是后来的他写诗,全部都是信手拈来之笔,无法度、无造作,浑然天成,直白真挚。
所以从造句看,唐伯虎这诗,已经开化了,摩顶放踵了。
为什么?因为一生的传奇坎坷,灯红酒绿的名利梦和钱财忧愁混过来,不清醒都不行,道理太明显了,必须直白地说出来才有力量。
前面写的自己当自己是桃花庵里的神仙,其实是自嘲,自得。
你看看我,坐在这桃花庵里,种种桃树卖点桃花,只为几个酒钱。每天半醉半醒的,混日子。
为什么,就因为不愿鞠躬车马前。老子是有骨气的,这和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样的脾气。
车马之奢侈生活,是富人的快乐,我这样的穷人,只能玩玩酒盏花枝。
前面一通,几乎都是套路话,最后四句,才是经典。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四句,有点魔力,正因为它不像唐诗或其他诗词一般的优雅、没有视觉美感。说的是佛偈式的大白话,可是正因为如此,才有直抒胸臆的效果。
好像喝了几杯酒和老朋友扯淡,人家都在笑我疯癫,我呢,笑你们看不穿。为啥,你没有看到五陵豪杰墓,都已经被锄作田了。
这语气,绝对是老友扯淡的语气,无花无酒锄作田,好大的口气啊。顶级吹牛的境界莫过于此、
可是这吹牛里面,这豪迈里面,是一种解脱、清醒、和放下。
曾经也是王侯将相梦,不料人生坎坷多唏嘘,如今独居桃花庵里面,有花无梦,无钱有闲、管它的功名利禄,这个时候还不看穿,就不算是个明智人了!
古代许多有才情有智慧有骨气的读书人的生涯,多半如此。
陶渊明、刘禹锡、郑板桥、唐伯虎、蒲松龄.......这些人,本就不是官场的料子。
就如顺治皇帝写的诗:我本西方一衲子,奈何生在帝王家。
造物弄人,生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是考功名,做大官,你也得这样走一遭。不去那里面混一次,哪里能看得穿呢?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在红尘中滚一滚,不知道为何叫做红尘如梦啊。
红尘如梦,所以要看穿,看穿了活着,在别人眼里,是笑话,是疯癫,是乖僻。
桃花庵诗招人喜欢,第一个大原因就是因为通俗易懂,一点不晦涩,一如曹雪芹的《好了歌》,写的也是大白话,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和唐伯虎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俗易懂,不是因为写诗的人没有水平,唐伯虎写诗可以写出很雅致的诗来,可是这首,不能雅致,这首必须真性情,必须平常道来,必须一针见血。
犹如毕加索丢弃了写实主义、丢弃了矫揉造作的立体主义,后期直接几根线条出感觉,没有什么比那一下的线条更加直接表达了。
没有什么比桃花庵诗更清醒地表达了。喝这种用一辈子血泪抑郁酿出来的酒,再用美丽的修辞,就太LOW了。
直接上LOW的,明眼人却看出来,这种LOW,一点都不LOW,很高级,因为很难写。
最简单的诗是最难写的。风月诗好写、江枫渔火、寒山寺、渡口、都好写,因为有意象可以借助。
可是这样的人生大道理,洋洋洒洒谈吧,显得多余,雅致地来,又显得矫情。
因此这几句话,写的虽然简单甚至看似毫无文学技巧,但是它胜在第一时间最快速明了地把主旨交代清楚。
其实这种诗词并非出自推敲字句所成,而是出自内心的性情和智慧流露。属于自然天成。
这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可以任由大众咀嚼,极有韧性。
久吃不腻的佳句。其实这句,我们何必把它当成美感的诗歌,不过是一个人生失意的才子,在百般折腾后的一句清醒大话。
而因为他恰恰说中了许许多多狂浪不羁、淡泊名利的人的心事。
于是整首诗,别人干脆忘掉那些桃花树桃花酒桃花仙,只记得这一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可以说,这是唐伯虎一生的金句,他可能也没有料到,自己作诗无数,就这一句留下名来了。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是不是人间清醒?唐伯虎与徐渭有点像,但唐伯虎没有发疯,所以艺术造诣,在后人心里,没有徐渭那么登峰造极。
唐伯虎五十多就死了,死之前的那些年,过的非常落魄,大师级的人物,常常是如此,落魄,曹雪芹也一样。
他们不愿意再为金钱名利而献出哪怕一丁点的光阴,其实这是一种清醒,虽然并未算得上透彻,却依然极其难得。
我们来看看唐伯虎其他的清醒诗,或者说是豪迈不羁的诗吧。其实艺术成就不比疯癫句差。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这四句我一直都很爱,也是通俗易懂、大气如同酒后闲话,却极有文学张力。
《言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像这样的诗词,在他中后期的创作里,几乎随意可见。
所谓人间清醒,就是不为名利抛头颅洒热血,不为五斗米折腰吗?当然不是,为名利的人并没有错,许多人心里头有刺,不喜欢名利,或者说,不喜欢蝇营狗苟的名利,尤其是读书人。
读书人清高的很,自以为自己了不起。
于是乎觉得自己不应该在名利面前卑颜屈膝,把那些不得已在名利场里的人,看的一文不值。
其实他们内心是希望天下有绝对的公平、有人仰慕他们才华,被众星捧月一般抬出来,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李白也是这样的人,满心其实都是名利欲望,不过眼前的现实,并非他心里要的那种。
所以他们的诗篇才有那些潇洒不羁的气质。但内心是不是真潇洒,那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因此我们从文字,也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修为,文字是愤世嫉俗故意这样写,还是真正地人间清醒境界到了那个地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
比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家都是在人生际遇的苦难中磨过来,可是苏轼的词,却淡定从容、沉稳平和,所以,豪迈不羁,不一定是最好的人间清醒。
真正的清醒,是风波之下路要照走,绝不逃避,亦无厌恶愤恨懊恼,内心里也无风雨也无晴。但是,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能够结庐在人境,躲开车马喧,做个桃花仙,忍受经济拮据的痛苦,保持内心的一汪净土,已经是足够清醒不容易了。
唐伯虎的凄惨悲凉,一点不比其他人少。他一生除了事业悲催,亲人也都离他而去。最后的时间,常靠朋友接济过活。我们来看他这首:《贫士吟》十朝风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荒村风雨杂鸡鸣,轑釜朝厨愧老妻。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肯嫌斗栗囊钱少,也济先生一日穷。白板门扉红槿篱,比邻鹅鸭对妻儿。天然兴趣难摹写,三日无烟不觉饥。唐伯虎后面的生活过得怎样,这首《贫士吟》就是最好的回答。家里已经断粮好几天,妻子儿女都挨着饿,可是老天像是在戏耍他一样,扇子一直都卖不出云。靠字画谋生,确实艰难。但是在他心中,也似乎有苏东坡的那股淡定了。三日无烟不觉饥。靠什么在活着,全靠精神生活意志力在支撑啊。《临终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这首是据说唐伯虎最后的一首诗,和其他诗篇一样,通俗不装,毫无润色,甚至可以说干枯,文学感全无,却冷清寂然,让人慨叹。所以古人说:天妒英才。给老丈人买什么类型的白酒合适?
你好,首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确定几个事,老人家是喝什么类型的酒,酱香、浓香、清香等,还是给你大致推荐一下这几款吧。1、首先肯定是茅台,茅台也有很多类型,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就送飞天茅台,还有茅台孝道酒等等,茅台是酱香型白酒,酒香浓郁,口感厚重,回味悠长,空杯存香持久。2、舍得酒,沱牌的高端产品,舍得全系无低端酒,与臻酿八号的定位差不多,品味舍得也是舍得酒里的入门级白酒,不过从酒质与口感来说,舍得的口感要比水井坊臻酿八号略胜一筹,回甘很好,香气略绵薄,与“舍得”这个名字很衬,颇具大气,这款酒送老丈人也是很不错的,有舍才有得,舍得了闺女套的了美酒。3、五粮液,在高端浓香型白酒中,五粮液是佼佼者,香气悠久,入口甘美,入喉净爽,特别是五粮液经典款,很有情怀。4、汾酒,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汾酒这一系列中送老丈人的话,无疑青花30了,这款酒酒颜色清亮透明,气味清香纯正,入口绵甜,香味协调,醇厚爽冽,尾净香长、风格突出,值得细细一品的。关注我,巷子绅带你找到一款真正属于你的好酒!
中国人给死去的亲人烧纸祭祀是民俗文化遗产还是迷信?
这事情有意思,切磋切磋一下吧,你要说他迷信,从古至今传到了現在,是一种民俗,它没有什么文化记载及遗产,只是亲人怀念故去的亲人,平和对故人怀念的心,
另外有子孙后代几辈人,为了追思先人,也是一种孝道,每逢什么节日:如进年关,清明,七月十五中元节,阴立十月初一,后人进行燒纸,摆供,尚好的供品,有茶,有酒,在灵墓坟莹地摆上简单的供桌,尊敬亲人不可以摆地摊,一定恭敬,而后点香,晩辈亲人可以就地瞌三个头,
这是遗传很久的风俗,但是:从佛教讲,即不反对,也不赞成,有的儿女为了祭祀故去的長辈及亲人,他们是大兴,扎了很多纸活儿,現代家电应有尽有,甚至还有银行,汽车,美女侍者,凉亭,冰箱彩电,摇钱树,金斗银斗拉一车,金宝锞,金条,假的百元大钞,
这是给谁看呢?我认为是活人为了追思故人,活人心里舒服,覚得对得起他们,燒那些东西灵吗?他能享受吗?死去的人比活人发达了,荣华富贵了?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佛讲的很清楚,如婆罗门女,光目女,如何为母广修供养,修佛塔寺,她们的母亲得以超生,但是世人闻法的少,也不知道,以为上坟烧纸他们能得到。
总之,不管给死人上坟燒纸是不是文化遗产,还是迷信?这是遗传很久的风俗,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若是对先人祭祀:
也是慎终追远,見贤思齐,返本报实,表达了孝敬,孝字:
上一辈有上一辈,下一辈有下一辈,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孝敬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一代一代相传,总之含有孝的美德。望友友们互相切磋。
这披麻是啥讲究?
(原创)丧葬文化由来已经非常久远了,披麻戴孝就是丧彝文化之一。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一种封建陋习,而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一种。直至目前,不仅在农村,即使在城市也是一样讲究,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上古时候,因为经济水平和科技落后,虽有丝绸,那是富人穿的。普通老百姓穿的衣服大都是用麻织成的布。所以披麻带孝是普通老百姓常穿的衣服,丧服当然是麻衣方便。久而久之,“披麻”便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了。
披麻戴孝的出处众说纷纭。有说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当然这种说法也许是一种猜想罢了。
有说出自古时候,有一个母亲,生下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不孝顺,并且互相远离母亲。母亲到了晚年,将两个儿子叫到面前对他们说:“我死后你们不必安葬,用一床席子裹着尸体,抛向乱岗坟中就行了。但是从现在开始,你们天天看着,那门前大树上有一对喜鹊和一对猫头鹰”就算是尽孝了。
两个儿子一听,喜出望外。想到母亲逝世后,不用花费银子了,天天望着门前那棵大树上两对鸟儿。
眼看着那两对鸟儿,从下蛋、孵蛋到幼鸟长大。小喜鹊长大后,将母亲留在窝里,每天从外面寻食让母亲享受三天,然后再离开。这就是“反哺之恩”的来历。那小猫头鹰长大后不仅不喂食母亲,反而将其食之。
兄弟两被喜鹊报答母亲的孝举深受感动,从此精心地侍候母亲。待母亲逝世后,一个穿着与喜鹊羽毛一样的白色衣服,一个穿着黑色的衣服送葬,表示白色学习喜鹊,黑色是以猫头鹰为戒。从此白色和黑色衣服便成了孝服。
孺家文化在中国古人中是深深地扎根于民间,由于文化人的带头,民间便流行起来。
比较靠谱的是传说是孺家的始祖孔子先生,周游列国传授他的孺家学说。有一天,家里传来消息说他母亲已经病故。孔子急坏了,也不讲究,急忙随手抓了一件麻衣披在身上,并戴上白帽,立马赶回家安葬母亲。所有的宾客见孔子这身打扮,认为这么有学问的人的穿戴一定有道理,是一种很好的纪念方式。从此披麻戴孝流传下来,便成了后人丧葬的礼服。
随着人类的发展,在我们家乡有穿白衣服,头上裹着一条白帕为丧葬礼服的;有腰上缠着一条白帕,头上裹着一条白帕送葬的。到目前,也有手臂上戴着象当年红卫兵一样的袖笼,只是袖笼的黑颜色代替了丧葬礼服。
至于丧葬的讲究,那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了。
在我们家乡,老人去逝后,自有专门的所谓支客士根据当地的时俗,安排各项治丧活动。亲人首先是儿女都要穿孝服迎接宾客,并行跪拜礼。这个跪拜礼是不分辈分大小,都要行的。当地有句俗话叫做“孝子头,值狗球”,也就是孝子看到狗都该磕头的意思。
接着就是亲朋好友参灵。参灵前,后人以长子为首,全家按长幼、辈分依次从左到右一字排开,向前来悼念的亲朋好友、左邻在舍行跪拜礼,以示对前来悼念者的感谢。直到悼念结束。
披麻戴孝的主要讲究是从儿女开始至孙辈及以后辈分,家中无论大小都得穿丧服。丧服至少要穿戴三天才能脱去。这就是家乡当地的讲究。
传统的丧事礼仪并不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习俗,它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并且是对逝者无尽缅怀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文明的,它不同于风建迷信活动,又不污染环境,是值得传承的传统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