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鲜花寓意好去除晦气,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
人死后要烧七个七,也被称为“做七”,这是流行于我国各地的一种丧葬习俗,即每隔七日要设斋祭奠死者,共七七四十九日。
关于做七的最早记载,在南北朝的北齐时就已出现,至少有1400多年历史。那么人死后为何要烧七个七?主要的说法有两种。
一是佛法之说。这种说法来自于南北朝时期关于做七的相关记载。一些研究者认为,做七与南北朝时佛法中的生源说有关系。
生源说认为,人生有六道轮转,在生死之间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到达时,仍未找到生源,则会出现第二个七日,依次循环。
直到第七个七日,死者则必然会生于一处。这种说法来自于大乘佛法唯识学派的《瑜伽师地论》,这是玄奘取回的重要典籍。
在做七的过程中,每隔七日要举行超度、祭奠。从这点来看,做七是佛法生源说催生出的一种习俗,大约成型于南北朝时期。
我们经常也能看到,有些人家做七时,往往会请僧人来做佛事,为亡者超度。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做七与佛事间的关系。
二是道家之说。做七时除了有僧人做佛事外,有些地方也会请道士诵经,民间的一些做七习俗与道家的地狱之说非常的吻合。
这也是做七源于道家的一个旁证,从清人赵翼的记载可知,做七习俗起于北魏,与道家在炼丹拜斗时的七七四十九日有关系。
据史料记载,宋仁宗赵祯驾崩后,朝廷就以道士诵经的方式来做七祭奠。可见宋朝做七大多与道教有关,赵宋一朝尊崇道家。
除这两大说法外,还有一些民间的说法,主要是一些魂魄之说。还有人提出,做七可能与周朝虞祭有关,即使亡灵得到安息。
当时对祭祀等级有严格的要求,只有诸侯在每次虞祭时才能以七日为期。在礼崩乐坏之后,七虞之礼被僭越,后流传至民间。
对于做七的来源和目的,目前说法很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各地的做七都有哪些讲究呢?总体而言,做法都大同小异。即人死后,在头七要设灵供祭,每日哭拜,每隔七日要设斋祭奠。
在大部分地区,头七要由儿子为死者设灵座焚纸钱,并请僧人诵经,二七时要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可以由外甥来做。
五七通常比较重视,也是由亲属来做,各地略有区别。六七则由女儿备酒饭,无女者由侄女代替。七七也称断七,诵经除灵。
每逢七日要在家中点灯、焚纸、烧香来祭奠。孝子在百日内不能剃头刮脸,也不能赴宴饮酒。服丧期满,要到坟前祭奠换孝。
遇丧人家,当年春节时一般不贴红春联,只贴黄、绿纸对联。在广东一带,五七必须由外嫁女来操办,无女则由外嫁侄女做。
头七、三七、五七、七七被称为“大七”,这一天外嫁的女儿和媳妇们,都要争取第一个回家来做七,这一习俗被称之为“走七”。
在江浙一带,做七一般由女婿来主持。杭州地区在五七的前一夜,都流行搭望乡台。台上会放置死者的衣服,衣服上罩着伞。
天亮后,丧家会将纸花等物品焚烧,被称为"化库"。断七仪式都很重要,会有僧人道士来诵经,完事后子女用常服替换丧服。
在福建一带,不少人家只做头七和断七,漳平地区不做四七。在宁德还有呼七习俗,孝男孝女在头七跪在大门口将饭碗打破。
三七也由出嫁女偕女婿操办,并请僧道诵经,旧时还要请戏班。五七由孝男祭奠,仪式比较隆重,漳平还要举行“偿还”仪式。
七七时除去孝服,换上常服,女性在头上裹一麻布,男性在衣襟别一黑纱。做七时的贡品都是单数,点菜不点单就是这原因。
综上,做七习俗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丧葬习俗,关于起因说法很大,但目的都是为祭奠死者,各地做七的习俗也有不同的讲究。
可是为什么白事帮忙的人要多呢?
在农村结婚、生孩子做满月的叫红事,人去世了称白事,我想这在全国各地都一样吧?为什么红事来人少,而白事来人多呢?
在农村过红事,家里主人会提前定下好日子,再去通知一下亲朋好友的到时间来吃喜酒。而在村子里,一般交情的,平时过喜事人家也没通知咱的,过喜事也就不好意思去打扰人家了。当然,这也不是说两家有隔骇,平时见面也打个招呼的,只不过交情少而已。而为什么白事就会来人多呢?
农村的风俗习惯,俗语说“红事主人叫,白事自觉到”。在农村谁家有人去世了,村子里的人们都会自觉去帮忙的,灵堂前去使个礼,一是逝者为大,表示一下尊重,二可以让孝子们看到,你家有事我也帮忙来了,让人家心里也有个数。这时在村里是不说交情深浅的,只要是平时见面打招呼,没大的矛盾的一般都会去的。
白事来的人多,也表示主人家人缘不错,在村里也说得过去。白事来人多,说明这家在村里混的不错。现在农村白事也用不到这么多人了,通知亲戚朋友来也是电话通知,坐席我们这边都是空中快餐了,就是主人家定好多少钱一桌的菜,人家就来人来做,包括炉具、锅碗瓢盆,桌椅板凳连服务员人家都带来,去地里挖坟墓也用挖掘机了,去埋葬时用吊车。只所以来人多,就是促人缘了,到时下葬时也不至于没人来,显得冷清而让主人家尴尬。
过白事谁家也逃不过,也是为了自己家有事了,大家都会来捧场的。家家都有老人,谁家也会过白事的,如果你谁家有事也不去,到时等你自家有事了,人们也不会去你家帮忙的。这就是前面说的,到灵堂前行个礼,让主人看见你也来了,这时你家要是有事人家也会来的。这就是农村的风俗,你来我往的也显得都和气,就是来了人说好听的叫帮忙,其实就是来吃饭,坐席的,就是这样主人家也是高兴的,农村就是讲究的一个人缘,来吃饭的越多,主人家才显得越有面子。
堂姐却结婚办婚礼?
没问题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才是最大孝道。
孝期不办喜事是指亲人处在悲痛中没有心思操办,而不是非要改变既定计划取消婚礼。正如其他答友所言:如果过世老人知道因为自己的原因妨碍了后人婚事,恐怕他要死不瞑目的。更何况是孙女出嫁,怎么可能要求夫家改变既定计划?
孝道要有,也不能愚孝。于是婚丧冲突也就有了一些权宜变通做法,比如在我们这边就有“孝内娶”——即在长辈去世百日内嫁娶无忌,这就很好解决了矛盾。
非要搞愚孝的不是没有,那种“孝子”多半是矫饰,主要为了谋取浮名,往往表里不一,早就被人唾弃了。
《后汉书·陈王列传》: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故也。况乃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乎?”遂致其罪。本来饮食男女是正当行为,赵宣先生自己搞成见不得人的了,这又能怪谁?
还有这位,虚伪矫饰到造假的程度:
《朝野佥载》: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使检有实,旌表门闾。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乌争来食之。其后数如此,乌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礼法是为了规范人们生活,不是要让人痛苦不堪。
一家乐开怀中的五树是哪五种树?
关于宅院里种植什么树,不少人都写了文章,我也写过类似的文章介绍过。有的说是三树,有的讲四树,大同小异。今天我来讲讲宅院里不宜栽种的五种树是哪些,原因是什么?
“五树不进宅,一家乐开怀”,说的是只要这五种树不进院子,那么家里的生活才能幸福,一家人就乐开了怀。
1、桑树
听到这个树名,不用讲大家也明白了,桑谐音“丧”,不吉利。虽然这种树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不适应在宅院里种。
桑树,叶好,桑椹果也好,但就是因发音同丧字,古人是比较忌讳“死”、“丧”等不吉利的字。所以在自家宅院里种桑树,名字听上去就让人不舒服。因此,桑树是最不适合在家里种的树了。
2、梨树
梨树和桑树一样,都是因为谐音而不被人们看好,梨谐音“离”,有分离、离别之意。还有人说梨子不能分开来吃,吃了表示就要分离。你说这也太冤枉梨树了,这离和梨又有什么关系呢?。但相比桑树,梨树的待遇要好一点。
在生活中,也有家户院里种有梨树,梨花淡雅清香,春风一吹,千树万树梨花开,非常漂亮。这恐怕也是人们不舍的原因吧。
3、槐树
槐树是我国农村非常容易见到的树。又名国槐、家槐等。槐树树型大,枝叶茂密,是村头,井旁作为绿荫树最为合适。
不过,古人认为,宅院中不适合槐树的种植,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槐”字人们看不惯。槐是其由“木”和“鬼”组成的,这鬼可是人们最忌讳的,绝不能把“鬼”招进家里。这就是槐树作为庭院树最不受待见的原因。
4、柏树和松树
这两种树大家应该了解,柏树和松树属于常绿树种,生长缓慢,一年四季绿油油。
古人也经常把松树和柏树称为“松柏”,赞美它们的坚强纯洁,常用来比喻君子的高尚品德。
松柏树是不错的,但偏偏也是最不不适宜在宅院种植的树,它常绿,生命力强,倒是自古以来就是作为庙宇古刹,墓地,陵园首选树种。寓意万古长青,流芳百世。
因此,人们一般不喜欢在家中种植松柏,总认为这两种树阴气重,看着总感觉不谐调。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五树不进宅,一家乐开怀”,主要是讲的是古人根据这五种树字音,特性,以及风水上的原因,得出了不适合宅院种植的原因。虽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由于流行长久,已根植在广大百姓心中。所以,大家在选择宅院树种时,最好还是要避开这五种树,也算是图个吉利吧。
图片来自网络
身穿热孝不登门?
这句农村俗语,是我国民间丧葬文化中的禁忌,也就是说在民俗上应避免这样做。
民俗禁忌,是毫无道理可言,也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趋利避害的社会心理。“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在一些地方又称“冷棺莫入村,热孝莫登门”,其中的禁忌习俗是一样的。要准确理解这句俗语的意思,主要把握“热孝”和“冷棺”两个词的含义。
(做棺材)
热孝热孝的意思。热孝,即家中有老人去世,晚辈身上穿孝服或孝布。判断孝家(去世老人的晚辈)是否是热孝,在民间不能凭口讲是,或不是,要以当地的风俗为准。比如有的地方,只要老人去世,孝家穿孝服或孝布上身,就算热孝。即使办丧事期间,也是不允许进别人家的门,如报丧或者有事相求,只能在门外或跪或喊,不能进门。送葬后一定时间内,也是热孝,不能上别人家的门。而有的地方则在办丧事期间不算热孝,只有送完葬后才算热孝,在一定时间内忌上别人家的门。这种地方的风俗是办丧事期间可以上别人的家门,报丧必须进堂屋跪拜,有事相求,如请扶枢人员,必须上门跪求,才算礼数周到。前种情况,在我国北方比较普遍,后种情况,在我国南方比较普遍,但也是相对而言,主要是看当地风俗习惯。
(穿孝服图)
热孝的时间。我国民间对热孝的时间规定,也因地方风俗而异。如,有的地方自老人去世发丧后,从孝服孝布上开始算,时间长的为三年,称守孝三年,即“孝子三年不抬头”。如今这种情况在我国各地,除一些地方上新坟和家中贴春联,依然恪守这一规矩外,时间讲究没有这么长了。一般是以“七”为作阶段划分,如有的地方只讲究“一七”,就是送葬后的七天内,有的讲究“三七”,就是送葬后的二十一天内,最长的为“七七”,即送葬后四十九天内,热孝就结束了。现在有的地方改月,即一个月内,或三个月内。
南方的一些地方对热孝的时间说法又不一样,以三天为期,即送葬后次日开始的三天内,称“三朝”。“三朝”内,既忌孝家上别人家的门,亦忌别人从孝家的家里拿走任何东西,哪怕是借别人家的东西也不能还。“三朝”后就不再忌讳了。
(穿孝服图)
热孝登门的说法。热孝期间,忌讳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不能与别人吵闹打骂,不能上别人家的门,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串门,民间认为会给别人家庭带来晦气。除此以外,旧时,人们有热孝在身的人忌讳观看婚礼、产妇、婴儿,以免身上的“晦气”冲犯了别人的好事。
冷棺冷棺是指装在棺材里的人死的时间长,是与刚死后装入棺材的人相对而言的。在农村则是另一层意思,即在村外死的要运回村里的人,不一定入了棺。这是通常说的意思,也是主要的说法,有的地方称之为“客死”。还有一种说法则是外地装着死人的棺材要穿过村子。“冷棺进村败到底”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迷信的一面。
(送葬)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旧时医学落后,瘟疫及一些传染性疾病是人类最大的威胁,古代瘟疫暴发是常有的事,一旦瘟疫暴发,往往使当时居民十之存一,或十之存二。因此,旧时农村对瘟疫及传染性疾病的防范非常严。如,一些地方都有送瘟神的习俗,就是把他们认为带来瘟疫恶神送到河边烧掉,门上有贴驱瘟神年画。这也是当时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的一种无奈之举,以求心理上的安宁。又如,古代农村对麻风病患者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只有将其放到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窝棚内,让其自生自灭,有的地方还有其它一些更残忍的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其传染更多的人。
不让在外死去的人进村,是当时对瘟疫及传染性疾病的一种防范措施。过去,在外面死亡的人,其死因难搞清楚,再加上经路途搬运,其尸体腐烂程度也难以知晓,为了防止死者把瘟疫及其他传染性疾病带进村里,死在外地的人就一律不许进村,只能放在村外停放。外地装着死人的棺材不准从村里穿过,也是同样的道理。
(民间驱瘟神年画)
从迷信的角度来讲。禁忌是一种无外在行为表现的心意民俗形态,是心意上的、精神上的东西。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不要这样做,以免发生什么事情,主要表现在维护“神圣”,不要去做不可接触的事情,尽量避免带来的“不洁”。由此,人们将一些事物神秘化,让人们产生敬畏之心,避免去做人们认为不该做的事。其实,人们的一些做法未必产生什么后果,原因和结果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冷棺进村败到底”就是这样的一种让人避免的事,是一种恐吓方式。意思是说,如果让冷棺进到了村里,全村的人都会面临灾祸,会导致人财两空。这种说法明显带有迷信色彩。
冷棺不进村的风俗禁忌,在全国各地各民族中普遍存在,至今一些地方依然讲究。但也有一些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尤其是殡葬的改革,很多地方的民俗已逐渐发生了变化。
(殡葬新风)
总之,对过去不同历史背景产生的俗语,我们既要看到其合理的一面,也就看到其消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