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短花针茅,短花针茅种子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1-06 12:18:58标签: 短花针茅 当前位置:花艺农业网 > 花与健康 > 手机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短花针茅地理分布有哪些?

分布于我国内蒙古南部、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以黄土高原为中心分布区,向西沿祁连山进入新疆,分布于天山(哈密、木垒、吐鲁番、轮台等地)、塔尔巴哈台山、喀什,向南至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向东抵河北山地以北;国外也见于苏联和蒙古。

图37 短花针茅

Stifa breviflora Griseb.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短花针茅为偏暖温性的旱生密丛型下繁草,是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

分布于黄土高原北缘灰钙土上的短花针茅草原,位于草原与荒漠交界处,成为一条不宽的过渡带。经常混生有大量喜暖的旱生小半灌木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蓍状亚菊(Ajania achilleoides)、或灌木亚菊(A.fruticulosa)。向南接近干草原一侧,常掺入一定量的长芒草(Stipa bungeana)、茭蒿(Artemisia giraldii)、万年蒿(A.gmelinii);向北,将进入草原化荒漠带一侧,则混入驴驴蒿(Artemisia dalailamae)、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枇杷柴等旱生小半灌木;在内蒙古高原南部具砾石的暗棕钙土上,几种旱生的锦鸡儿(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荒漠锦鸡儿(C.roborovsky)、中间锦鸡(C.intermedia)等常见混生,而使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具灌丛化特点。有时也混生大量的冷蒿(Artemisia frigida)或戈壁针茅(Stipa gobica)、沙生针茅(S.glareosa)。

祁连山地短花针茅草原,上侧常常与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交错分布,土壤为山地栗钙土,而在下侧也伴生大量的驴驴蒿、珍珠柴(Salsola passerina),也构成山地植被自上而下由草原向荒漠的垂直过渡带。

在新疆主要在天山南坡海拔1000—2900m的荒漠草原草地中,土壤为淡栗钙土和棕钙土,质地为壤质或石质化很强的砾质土;往天山南坡焉耆盆地以西的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草原中,短花针茅为优势种之一,还有喀什蒿(Artemisia kaschgaria)、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在石质化强的地段,出现大量的刺锦鸡儿(Cciragana acanthophylla)形成灌丛草原。在天山南坡以短叶假木贼(Anabasis brevifolia)、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为建群种的荒漠草原中,短花针茅是主要伴生种,还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圆叶盐爪爪(Kalidium schrenkianum)、枇杷柴(Reaumuria soongorica)、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等植物。在博格达山南坡海拔2000—2500m的山区,短花针茅以主要优势种,构成灌丛荒漠草原草地,其他优势种植物有荒漠锦鸡儿(Caragana roborovskyi)、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膜果麻黄(E.przewalskii)、镰芒针茅(Stipa caucasica)等。这类草地地形崎岖,坡度大,土壤为山地棕钙土,土层薄,地面有不同程度的砾石化。在昆仑山中段的高寒草原中也有短花针茅出现。

短花针茅主要分布区,属温带干旱及半干旱带,比较喜暖,适宜≥10℃的活动积温约2000—3200℃,干燥度2.5—3.0左右。在黄土高原,常见于丘陵阳坡,而阴坡为长芒草干草原群落;向西在更干旱的河西走廊东部,它则习生于缓丘的阴坡,和阳坡的荒漠植被形成复合体。短花针茅比较耐旱,对风沙适应性强,再生快,耐牧耐踏。在黄土高原,3月中旬有萌动,3月底已返青,5月上、中旬抽穗开花,6月下旬果实成熟,10月中下旬进入枯黄期;在内蒙古高原,4月初萌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抽穗开花,7月上旬种子成熟,9月枯黄。枯黄后直至春季返青以前,在草地上保存良好,有利于冷季放牧利用。

克氏针茅地理分布有哪些?

分布于我国东北(辽河平原区)、内蒙古、华北北部(黄土高原区)、宁夏、甘肃、青藏高原、新疆等地;苏联(西伯利亚南部、东哈萨克斯坦和中亚)、蒙古也有。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克氏针茅为多年生密丛型禾草,旱生草原种。植株具有发达的根系,地上部分由多数分蘖形成密集的草丛,叶层高20—30cm,生殖枝高50—60cm,丛幅直径通常为30—40cm。在内蒙古高原上,克氏针茅一般4月下旬开始返青,7月末开始抽穗,8月上旬为开花盛期,8月下旬果实陆续成熟,9月下旬植株开始枯黄。

克氏针茅是典型草原的建群种之一。比较喜暖、耐旱,分布范围较广。但一般不进入森林草原,在荒漠草原虽有少量渗入,但并不成为草地的优势成分。其主要分布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10℃的有效积温2060—2500℃,湿润系数0.2—0.4,年降水量约300—400mm,年均温在0—5℃之间,每年有1—4个月的半干旱期和一个月的干旱期。地形为开阔平缓的高平原以及缓起伏的丘陵坡地。土壤大多为壤质、沙壤质或沙砾质的栗钙土,腐殖质层较薄,在20—30cm下可见钙质积层。克氏针茅在我国干旱区的山地草地类型中,一般出现在阴坡,在山地分布的下线为海拔2000—2900m,上线为2300—3200m,土壤为山地暗栗钙土。克氏针茅对土壤盐分的反映很敏感,即使在轻度盐化的土壤上,也难以见到它的生长。

克氏针茅在典型地带性生境中的代表类型,是克氏针茅+糙隐子草草地,分布广而面积最大。在趋于潮湿时,形成克氏针茅一大针茅草地;趋于低湿时,形成克氏针茅一羊草草地;趋于干旱温暖时,形成克氏针茅一短花针茅草地;趋于干旱时,形成克氏针茅一戈壁针茅或克氏针茅一石生针茅草地;土壤沙砾质化时,形成小叶锦鸡儿一克氏针茅草地或克氏针茅一冰草草地;海拔上升时,形成克氏针茅一羊茅草地;放牧利用过度时,则促使小半灌木作用增强而形成克氏针茅一冷蒿草地。

短花针茅饲用价值有哪些?

属优等牧草,抽穗以前马、骆驼喜食,其次是羊,牛也乐食。夏季抽穗以后,逐渐粗老,适口性降低,结实后颖果具尖锐基盘,对细毛羊或半细毛羊可造成危害;果实成熟落地而进入果后营养期,适口性又有提高。所以说,短花针茅与其他小针茅具有相似的饲用特点,既是春季能促进家畜恢复体况,夏末和秋季又能促进家畜抓好夏膘、秋膘的牧草。枯黄以后,羊、骆驼、马都喜食,绵羊尤其喜食,也可促进家畜膘情的保持。

从表37—1可以看出,短花针茅在营养期蛋白质含量可达10.14%,这时茎叶柔嫩,是放牧利用的最好时期。同样从表中可以看出,结实后营养含量迅速下降,纤维含量上升,植株粗糙,适口性下降。秋季果后营养期再生大量营养枝,饲用价值继续提高,至深秋干枯后保存完好,冬季补饲有一定意义。

表37—1 短花针茅的化学成分表新疆样品由八一农学院分析;内蒙古样品由内蒙古中心化验室分析。

表37—2 短花针茅元素含量北京农业大学中心实验室分析。

38.沙生针茅

Stipa glareosa P.Smirn.

(吴高升,赵书元)

别名

赛日音—黑拉干那(蒙古族名)

河西走廊的主要植被是

河西走廊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上。冲积扇上部组成物质以砾石为主,夹有粗砂,目前很少利用;冲积扇中 部和下部组成物质以沙土为主,多辟为耕地。冲积平原土质较细,组成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也是开耕的主要区域。在长期耕作灌溉条件下形成厚达1米、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层,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走廊西部分布棕色荒漠土,中部为灰棕荒漠土,走廊东部则为灰漠土、淡棕钙土和灰钙土,淡棕钙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缘的草原化荒漠地带;灰钙土分布在祁连山山前黄土丘陵、洪积冲积扇阶地与平原绿洲。灰棕荒漠土带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为主,东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松沙质原始灰棕荒漠土为主,东北部原始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松沙土占显著地位。盐渍土类广泛分布于低洼地区,自东向西,面积逐渐扩大。草甸土分布面积则自东向西缩小。

地带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乔木荒漠组成。东部荒漠植被 具有明显的草原化特征,形成较独特的草原化荒漠类型,如珍珠猪毛菜群系、猫头刺群系,除常见的荒漠种红砂、合头草、尖叶盐爪爪等,还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成分,主要有沙生针茅、短花针茅、戈壁针茅、无芒隐子草、中亚细柄茅、多根葱、蒙古葱等。西部广布砾质戈壁和干燥剥蚀石质残丘,生态环境更加严酷。砾质戈壁分布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红砂、膜果麻黄、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群落类型。流动沙丘常见有沙拐枣、籽高、沙米、沙芥等。固定沙丘常见有多枝柽柳、齿叶白刺、白刺等。疏勒河中、下游和北大河中游有少量胡杨和尖果沙枣林。湖盆低地,盐化潜水补给的隐域生境,分布有细叶盐爪爪、有盐爪爪、盐角草盐漠。河流冲积平原上分布有芦苇、芨芨草、甘草、骆驼刺、花花柴、苦豆子、马蔺、拂子茅等组成的盐生草甸。

为防止风沙和干热风侵袭,绿洲地区,采用钻天杨、青杨、新疆杨、沙枣等,营造防风林带,效果显著。

短花针茅形态特征有哪些?

多年生丛生型旱生草本。秆直立,基部节处膝曲,高30—60cm。叶鞘粗糙或被短柔毛,上部边缘具纤毛;叶舌披针形,白色膜质;基生叶密集,长10—15cm,茎生叶稀疏,长3—7cm。圆锥花序下部被顶生叶鞘包裹,分枝细弱,光滑或具稀疏短刺毛,2—4枝簇生,有时具二回分枝,分枝斜升;小穗稀疏,颖狭披针形,长10—15mm,绿色或淡紫褐色,中上部白色膜质,第二颖略短于第一颖,外稃长约5.5mm,顶端关节被短毛,基盘长约1.5mm,密生柔毛,芒二回膝曲,全芒着生短于1mm的柔毛,第一芒柱扭转,长1—1.5cm,第二芒柱长0.5—1cm,芒针弧状弯曲,长3—6cm(图37)。

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区别

常绿树,落叶树。我们都知道树木里面有个标新立异的东西,常绿树,它真的常绿吗?与落叶树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欢。

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区别

常绿植物:常绿植物主要是常绿树,也有常绿灌木等。 大多数松、柏科植物是属于常绿树(也有属于落叶树的,如落羽松)

常绿树是指它终年常绿,但不代表它不会掉叶子,它与落叶树不同点在于落叶树在秋冬季时会多数或全数落叶,常绿树在四季都有落叶,但同时它也有再长新叶,有些松、柏科的叶子在老了、枯黄后会留在干上,不会落下(如杉木)。 并不只有松柏会长青,阔叶树中也很多是常青的(如椰子、乌心石、青刚栎、第伦桃、桑、榕、白千层、莲雾等非常多)

常绿树:常绿树是指一年四季都有绿叶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常绿树的叶子并非永不凋落,只不过叶子寿命比落叶树的叶子寿命长一些,如冬青叶可活1年~3年,松树叶可活3年~5年,罗汉松的叶子可活2年~8年。常绿树每年春天都有新叶长出,同时也有部分老叶脱落,但茎上一年四季都保持有绿叶,所以称作常绿树。另外,常绿树有阔叶和针叶两类:常绿阔叶树多半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般不耐寒,如棕榈、香樟、柑橘、珊瑚树等;常绿针叶树多半是裸子植物,如松树、柏树等。 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和地理分布

中国主要植被类型有哪些

森林 中国森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少数零星分布到西北山地,从北向南呈有规律的地带性分布。

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中国针叶林普遍分布于国内各地山区,可区别为寒温性、温性和热性针叶林。

寒温性针叶林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在中国仅见于大兴安岭北部(海拔400~1400米) 和新疆阿尔泰山西北部(1300~2100米),是西伯利亚泰加林的向南延伸。此外,出现于各高山的亚高山或至高山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寒温性针叶林的建群树种约有50种,主要是各种冷杉、云杉、落叶松和圆柏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较简单,发育良好的冷杉、云杉林,林相整齐,乔木层高20~30~50米,郁闭度0.6~0.9。林下灌木和草木层均不发达,而地被苔藓层却极发达,厚5~15厘米,覆盖度70~90%以上。在西南区亚高山特别潮湿地区,林中常附生大量松萝,形成特殊的“雾林”景观。

在温带和亚热带的低山丘陵和亚热带的中山—亚高山带,则分布有温性或暖性针叶林。主要是各种松林,从东北往西南,建群树种主要是红松、油松、赤松、华山松、台湾松、 马尾松和云南松等。 至云南南部和广西、广东的热带低山丘陵,则被思茅松或海南岛松热带针叶林所代替。其他还有多种铁杉、油杉、杉木、柏木和侧柏林等。这类森林有为地带性植被破坏后的次生林或人工林,林相不一,一般高10~25米,郁闭度0.3~0.4或0.5~0.7,然

而种类组成较上类针叶林丰富,多层结构,暖性针叶林常有许多热带—亚热带成分,并普遍生长多种草本蕨类和藤本植物。 在东北东部温带山地分布有典型的针阔叶混交林。代表树种主要是红松、沙冷杉和多种落叶阔叶树种,如紫椴、枫桦、水曲柳等。这一地区现代森林中犹保存一些第三纪残遗植物和具有亚热带森林的特色。

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广布于温带、暖温带平原山地及亚热带至热带的中山—亚高山带和石灰岩山地。典型落叶阔叶林是华北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向西可延伸至甘肃南部白龙江上游。建群树种主要是落叶栎类,在本带北部主要是辽东栎和蒙古栎,南部主要是麻栎、栓皮栎、槲栎、槲树等。它们多为纯林或混生多种槭树、椴等。林相整齐,季相变化明显,一般高10~15米,郁闭度0.5~0.7(0.8),林下灌木和草本层较发达,一般没有苔藓层。常见灌木主要为多种胡枝子、绣线菊、忍冬、荚蒾、榛和黄栌等。草本主要是多种苔草、委陵菜、蒿类及野牯草、白羊草、黄背草等亚热带禾草。

另外,在西北荒漠河岸,较普遍分布有胡杨林或沙枣林,它们是中亚荒漠河岸特有的森林类型,林下主要是各种耐盐灌木和草本,如多种柽柳、铃铛刺、多种甘草和骆驼刺等。其他多种桦、杨柳主要组成次生林或河岸林分布各地。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植被类型分化多样,以典型常绿阔叶林为代表,分布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海拢1000米或2800米(在西部)以下的低山、丘陵或至中山带。建群植物主要是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的许多常绿树种,如多种栲、青冈、石栎、红楠、木荷、木莲、含笑等,分别于不同地区占优势。

在中亚热带北部这些常绿属种与一些落叶栎类,水青冈、化香、枫香、鹅耳枥、多种槭、桦等组成常绿-落叶、 阔叶混交林。 在中亚热带南部则主要与多种栲、润楠、香蒲桃(桃金娘科)、黄桐(大戟科)、山杜英(杜英科)、黄杞(胡桃科)、?木(楝科)和无忧花(苏木科)等热带属种组成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热带林的诸种特征,成为南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在亚热带西端的干热河谷及亚高山阳坡常发育有地中海型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建群植物主要是铁橡栎、锥连栎及灰背栎等硬叶栎类,一般高2~6米,成为矮林或灌丛状。至山地这类森林则由高山栎类组成。竹林发达亦为中国亚热带森林植被的显著特点。

各类亚热带森林一般生长较迅速茂密,高15~20~30米,郁闭度0.6~0.9,乔木层常有2~3个亚层,种类组成丰富,并常有一些古老或残遗的成分。

季雨林和雨林 二者分布于台、粤、桂至滇和藏东南的热带地区,是亚洲热带同类植被的一部分。但不同于亚洲热带典型的季雨林和雨林。中国热带季雨林较普遍地分布于海拔 500~1200米(在西部)以下的热带丘陵台地,背风或较干热河谷盆地及石灰岩山地。

这类群落的结构和种类组成都很复杂,没有明显的建群种,优势植物主要是多种榕树、龙脑香科的青皮、华坡垒、擎天树、麻楝(楝科)、铁力木(藤黄科)、假苹婆(梧桐科)、四数木(四数木科)、蚬木(椴科)及落叶树木棉、楹树、鸡占、厚皮树等等。群落呈半常绿或旱季落叶。

雨林分布于热带迎风的丘陵低地或沟谷内,发育有湿润雨林,代表植物主要是龙脑香科的几种龙脑香,几种坡垒和婆罗双树,肉豆蔻科的台湾肉豆蔻、菲律宾肉豆蔻及梧桐科、桑科等的一些种。在热带西部则主要是干果榄仁(使君子科)、番龙眼(无患子科)、箭毒木(桑科)、望天树等。上层乔木中含有一定比例短期集中换叶或落叶的树种,成为热带雨林和季风雨林过渡类型。此外,应当指出,龙脑香科的代表见于中国大陆部分,肉豆蔻科仅见于台湾。 灌丛 指主要由中生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除分布于高山-亚高山的高寒灌丛和部分河岸、盐地、沙地灌丛为原生者外,余均为次生,不能代表地带性植被,但在中国现状植被中分布相当广泛,并有明显的地区性和生物-生态学差异。中国的灌丛概括可分为高寒灌丛、落叶灌丛和常绿灌丛3类。

高寒灌丛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青藏高原及其邻近高山以及秦岭(太白山)和台湾的高山。一般分布高度达海拔3000~5000米,在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和雪线间,常与高寒草甸或高寒草原(在天山南坡)相结合,是高山植被垂直带的组成部分。建群植物是各种耐寒的常绿针叶、常绿阔叶和落叶灌木,组成各种不同的高寒灌丛。主要种类是高山圆柏、杜鹃、岩须、箭叶锦鸡儿、金露梅、矮柳等。群落一般低矮密集,高数十厘米至1米左右,覆盖度70~90%。杜鹃灌丛每当五、六月间盛开鲜花。圆柏灌丛常呈匍匐状,覆盖度仅30~60%,群落外貌和结构均很单调。 落叶灌丛 落叶灌丛广布于温带至亚热带的丘陵、山地、河谷、沙丘及盐化低地和海滨各种生境上。尤其在暖温带森林区占据广大面积。建群植物主要是蔷薇科的蔷薇属、绣线菊属、樱属、栒子属、花揪属,豆科的胡枝子属、杭子梢属、锦鸡儿属,小檗科小檗属的许多种以及榛、虎榛子、黄栌、荆条、酸枣等。在亚热带干热河谷主要是热带科属的余甘子(大戟科)、坡柳(无患子科)和小马鞍叶(苏木科)等。在盐化低地、海滨和沙丘上则主要是多种柽柳、白刺等组成。

落叶灌丛一般高1~2~3米,覆盖度30~80%,主要因生境的水分和盐分条件而异,大多是森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若停止砍伐,可恢复成林或发展为相对稳定的群落。

常绿灌丛 常绿灌丛普遍而零星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丘陵山地(海拔500~600米或1000米以下)和局部谷地及海滨。主要由热带—亚热带分布的许多常绿阔叶灌木和一些萌生的常绿阔叶乔木所组成。建群植物在亚热带主要是檵木(金缕梅科)、乌饭树(杜鹃花科),在热带主要是桃金娘和岗松(桃金娘科)、中平树(大戟科)等。在石灰岩山地种类较繁多而混杂,主要如樟叶荚蒾(忍冬科)、竹叶椒(芸香科)、羊蹄甲(苏木科)、铁仔(紫金牛科)、清香木(漆树科)、黄杞等等。

这类灌丛一般高1米左右,高者可达2~3米,覆盖度40~80%,分层不明显,常有稀散的乔木,或多或少的藤木和蕨类。草本层常见的是白茅、香茅、野古草、扭黄茅和芒等高大禾草。有时这些草本占优势,而成为灌木草丛。

草原 中国草原广布于东北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以至西北荒漠山地和青藏高原中部,是温带半干旱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也是整个欧亚草原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中国最重要的牧场。 草原植被的植物组成和结构都较简单。建群植物主要是针茅、羊茅、隐子草、羊草等禾本科草及菊科的蒿属、亚菊属等的一些种。从东向西,或在荒漠山地从上向下,发展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真草原)和荒漠草原不同类型,分别以不同的种为代表。

典型草原 主要是大针茅、克氏针茅、针茅和沟叶羊茅等旱生丛生禾草。

草甸草原 主要是贝加尔针茅、吉尔吉斯针茅、两种羊草及白羊草等中旱生禾草及多种杂类草。这 2类草原群落外貌整齐,季相变化明显,草层一般高30~50厘米,覆盖度40~70%,草本亚层分化明显,多者可分3~4个亚层,并混生多种小半灌木和杂类草。不过草甸草原更较茂密,种类组成较丰富和有更多的中生杂类草。

荒漠草原 草原和荒漠植被的过渡类型,主要由戈壁针茅、短花针茅、沙生针茅及东方针茅等小禾草和灌木亚菊、女蒿等旱生小半灌木所组成。群落稀疏低矮而单调,一般高10~20厘米,覆盖度20~40%。

在西部高原和荒漠山地2700米或3500米以上的亚高山-高山带,发育有高寒草原。建群植物主要是紫花针茅、座花针茅、假羊茅等耐寒旱的小禾草,硬叶苔草及几种高原特有的蒿。群落稀矮而单调,点缀着一些高山垫状植物和杂类草。

荒漠 中国草原带以西广大地区普遍分布有荒漠植被,是整个亚洲荒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山南坡和昆仑山—阿尔金山北坡,荒漠植被分别上升到2600~2800米或2900~3200(3800)米的高度,上部直接与高寒草原相接连。基质为各种贫瘠的荒漠土、盐土及光裸的沙丘和基岩。

荒漠植被的植物种类贫乏、稀疏和结构简单。建群植物是各种超旱生的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主要为藜科、菊科、蒺藜科、豆科和麻黄、红砂和沙拐枣等。在新疆和西藏西部的荒漠中,颇多同中亚荒漠相似的春季短命植物、类短命植物,甚至有高大的、一次结果的阿魏等形成的阿魏滩,而在内蒙古东部则多夏雨短命植物,如沙芥等。

半乔木荒漠 主要由琐琐和白琐琐构成。前者是亚洲荒漠中分布最广的群落,在中国广布于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以至阿拉善高平原的各种基质上。白琐琐荒漠是中亚西部典型的沙质荒漠植被,在中国只见于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等沙漠,向东不超过东经90°。这两类荒漠植物种类较多,组成各种群落,一般高2~4米,覆盖度15~30%,称为“荒漠森林”。

灌木荒漠 是中亚东部代表的地带性植被,广布于新疆南部、柴达木盆地至河西走廊西部的砂砾质戈壁、剥蚀残丘和沙丘上。建群植物是膜果麻黄、木霸王、泡泡刺、裸果木、绵刺及多种沙拐枣等。 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 主要由多种红沙、假木贼、猪毛菜、合头草、戈壁藜、小蓬等盐柴类及多种蒿(博乐蒿、喀什蒿、地白蒿等)组成。在盐土上为盐穗木、盐节木、多种盐爪爪和碱蓬等多汁盐生植物。这两类荒漠群落极为稀疏,一般覆盖度10~30%,高10~30厘米,灌木荒漠可高40~50厘米。植物组成也较琐琐荒漠简单,尤其在新疆南部常成单优势种群落。

高寒荒漠 发育于昆仑山内部山地及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4000~5500米地区,由各种垫状小半灌木组成。建群植物是高原特产的垫状驼绒藜、藏亚菊和粉花蒿等。植丛只高5~15厘米,而直径10~40厘米,覆盖度10~30%,点缀高寒棘豆、腺风毛菊、山蚤缀和藏刺矶松等高山垫状植物,生长季节鲜花盛开,甚为美丽壮观。除生长开花季节外,一般较荒凉。

草甸和草本沼泽 可分为草甸植被与沼泽植被两类。 草甸植被 主要是由中生多年生草本组成的植物群落。广布于青藏高原东部温带山地和各地地下水位接近地表的低平地或海滨。植物一般生长盛密,种类组成较丰富,主要是禾本科的拂子茅、 芨芨草、赖草、 獍茅、莎草科的苔草、蒿草、蔷薇科的地榆、多种委陵菜、菊科的裂叶蒿及毛茛科、蓼科、虎耳草科、报春花科、龙胆科、 牻牛儿苗科、 玄参科和鸢尾科的一些属种。在不同条件下组成典型草甸、高寒草甸、盐化草甸和沼泽草甸等各种草甸。发育良好的群落总盖度70%以上乃至100%,草层高40~50厘米至1米许,季相变化明显。

沼泽植被 是湿生植物组成的群落。在中国以草本沼泽分布最普遍,出现于各地湖滨、河滩及大河三角洲的低洼处。尤在气候温湿或冷湿地区有大面积分布。东北三江平原和四川北部的若尔盖(见若尔盖沼泽)是中国两大著名沼泽分布地区,主要是各种苔草沼泽。代表植物在三江平原是毛果苔草、乌拉苔草、塔头苔草和漂筏苔草等;在若尔盖主要是木里苔草,在西藏主要是各种大蒿草。苔草沼泽草层一般高30~50厘米,覆盖度60~70(80)%,根系密织,常成垄状草丘,俗称“塔头”。其他各地的沼泽,除苔草外,芦苇、藨草、香蒲及茭笋等也常为优势或建群植物,这类群落茂密而高大,是草质纤维植物的重要来源。

猜你喜欢

1. 地理野外实习心得体会优秀报告

2. 关于植物的科学论文

3. 赛鸽各阶段详细饲养管理

4. 在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上一篇金镶玉竹,金镶玉竹子

下一篇橡皮树风水禁忌,橡皮树和琴叶榕有什么区别?

相关文章:

花与健康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