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山乌桕是什么植物?
山乌桕,别名红叶乌桕、山柳、红心乌桕(广东)、山桕子、山桕、红桕字。为大戟科,
乌桕属。[1]
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和台湾省的山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亦有分布。乌桕属约有120种,中国约有10种,其中山乌桕也是优良的蜜源植物。
山乌桕Sapium discolor(Champ)Muell.-Arg.生境、开花泌蜜有何特点?
别名野乌桕、山杠、山柳、红心乌桕,大戟科。广泛分布于南方热带、亚热带山区,主要分布地为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湖南、浙江等省山区。
山乌桕为落叶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或对生,椭圆或卵圆形。穗状花序顶生,密生黄色小花,苞片卵形,每侧各有一个蜜腺。花粉淡黄色,圆形或近圆形。生于土层深厚、肥沃、含水丰富的山坡和山谷森林中。
开花期因海拔、纬度、树龄、树势等不同而异,4月中下旬形成花序,5月中下旬开花。花期约30天,泌蜜期20~25天,泌蜜适温28~32℃。每群意蜂可产蜜15~20千克,丰年可达25~50千克。蜜、粉丰富。
乌桕与山乌桕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各有何区别
乌桕: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5cm,树冠近球形,树皮暗灰色,浅纵裂,叶菱形至菱状卵形,叶柄顶端有2腺体。蒴果3棱状球形。分布于我国,分布甚广,广东,云南,四川,北至山东,河南,陕西均有。
山乌桕: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6~12m,叶片椭圆状卵形,叶柄长2~7.5cm,果球形。 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各省内。
答案有用,请点击 采纳。
山乌桕的主要价值
山乌桕的叶、根皮和树皮可药用,具有泻下逐水,散瘀消肿。 根皮、树皮:用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二便不通。叶:用于跌打肿痛。 毒蛇咬伤,过敏性皮炎,湿疹,缠腰火丹。
①治大便秘结:山乌桕根30克。用水煎服。(出于《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白浊: 山乌桕根须30克,猪肉60克。用水煎服。(出于《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蛇咬伤: 山乌桕根30克,枫木叶60克。共捣烂,用糯米水120克,调匀,取汁服。渣敷患处四周。(出于《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毒蛇咬伤: 山乌桕30~60克,黑面叶30~60克。用水煎,冲酒服。(出于《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痔疮及皮肤湿痒: 山乌桕根、铺地粘、金银花各适量。用水煎洗患处。(出于《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山乌桕种子含油量为40.8%(云南勐腊)、46.7%(广东罗定)。脂肪酸主要组成:肉豆蔻酸微量至6%、棕榈酸24.9%-42.4%、硬脂酸0.8%-3%、油酸22.4%-49.5%、亚油酸4.7%-20.3%、亚麻油酸1.7%-20.6%。
种子油可制肥皂。木材轻软,可制火柴枝及茶叶容器。 山乌桕为乔木类,可用做遮阴树,冬季满树红叶,也可作为庭院观赏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