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红蓟图片,燕的多音字组词两个?
yān:(燕国,燕山,燕京);yàn:(燕麦,燕雀,燕尔,燕子)
拓展:燕的含义
燕有两种读音,分别为yān和yàn。
当燕读[ yàn ]时的含义是:
(1)鸟纲燕科各种类的通称。体型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叉像剪刀。飞行时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属候鸟。常见的有家燕。(2)白颈鸦。(3)安宁;安逸。(4)指安息;闲居。(5)对环境或事物感到安适满足。参见“燕安”。(6)接近;亲近。(7)亵渎;轻慢。(8)通“宴”。宴饮;宴请。(9)指宴席;宴会。(10)指燕礼。(11)指燕射。
当燕读[ yān ]时的含义是:
1)古国名。(1)周代诸侯国。又称北燕。姬姓,周公奭之后,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城西南隅)。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为秦所灭。《孟子·梁惠王下》:“齊人伐燕,勝之。”《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裴駰集解:“《世本》曰:'居北燕。'宋忠曰:'有南燕,故云北燕。'”(2)周代诸侯国。又称南燕。姞姓,相传为黄帝之后,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部。
中国难读地名?
1.浙江丽水的丽,读离。
2.浙江台州、天台的台,读胎。
3.浙江嵊州的嵊,读胜。
4.浙江鄞县(现为鄞州区)的鄞,读银。
5.浙江乐清的乐,读悦。
6.浙江诸暨的暨,读计。
7.安徽歙县的歙,读射。
8.安徽六安的六,读路。
9.安徽亳州的亳,读博。
10.安徽枞阳的枞,读宗。
11.安徽黟县的黟,读疑。
12.安徽濉溪的濉,读虽。
13.安徽蚌埠,读蹦布。
14.安徽砀山的砀,读荡。
15.江苏盱眙,读须疑。
16.江苏邗江,读寒江。
17.江苏邳州的邳,读批。
18.江苏甪直、浙江甪堰,甪,读路。
19.江苏氾水的氾,读饭。
20.江苏睢宁的睢,读为虽。
21.江苏栟茶的栟,读奔。
22.江苏浒墅关的浒,读许。
23.上海莘庄的莘,读心。
24.福建长汀的汀,读听。
25.黑龙江穆棱的棱,读灵。
26.吉林珲春的珲,读浑。
27.吉林桦甸的桦,读话。
28.辽宁阜新的阜,读副。
29.辽宁迟家崴的崴,读wǎi。
30.辽宁岫岩的岫,读秀。
31.内蒙古巴彦淖尔的彦,读燕。
32.内蒙古磴口县的磴,读凳。
33.天津蓟县的蓟,读计。
34.河北蔚县的蔚,读玉。
35.河北井陉的陉,读形。
36.河北蠡县的蠡,读李。
37.河北藁城的藁,读搞。
38.河北涿州的涿,读为桌。
39.河北乐亭的乐,读涝。
40.河北大城的大,读代。
41.河北瀑河的瀑,读爆。
42.河北鄚州的鄚,读帽。
43.山西隰县的隰,读为习。
44.山西洪洞的洞,读为同。
45.山西临汾的汾,读坟。
46.山西解池的解,读谢。
47.山西忻州的忻,读新。
48.山东莒县的莒,读音为举。
49.山东茌平的茌,读音为池。
50.山东临沂的沂,读音为疑。
51.山东临朐的朐,读音为瞿。
52.山东郯城的郯,读音为谈。
53.山东无棣的棣,读音为弟。
54.山东兖州的兖,读音为眼。
55.山东淄博的淄,读音为资博。
56.山东东阿的阿,读音为ē。
57.山东曲阜,读音为屈付。
如果嬴政刘邦刘彻李世民赵匡胤忽必烈朱元璋康熙进行自由搏击比赛?
如果让这些在中国历史上非常优秀的封建统治者,聚在一起,以自由搏击的形式争一个胜负,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虽然这些人当中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人能砍杀刺客,有人能亲自上战场搏杀,也有人一直居于高位,坐镇指挥。但我们仍然能够根据史书记载,能够通过分析大致将题主说的这些人在自由搏击这场较量中分个高下!
秦王嬴政可以自己砍杀刺客,但身手一般
在这些封建统治者当中,开启大一统时代的嬴政因为灭六国的不世功勋而经历过多次刺杀。其中最为出名的无疑是荆轲刺秦王,在这场突发事件当中,嬴政先开始相当被动。长长的佩剑情急之下拔不出来,群臣和卫兵因为没有得到命令不敢上来相助,局面一度相当尴尬!
但是等到嬴政一怒之下拔出佩剑以后开始顺势挥砍,形式就开始逆转。荆轲因为刺杀的兵器太短,直接被嬴政砍成重伤,在得到嬴政命令之下,围在一旁的卫兵一拥而上将荆轲解决。在这场事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嬴政的身手相对一般,无法在突发事件当中及时保护自己,只能凭借走位勉强应付糟糕的局面。
汉王刘邦胜在有识人之明,用人之心
作为结束秦朝统治,楚汉争霸创立汉朝的刘邦,在《汉书 高帝纪》当中记载的斩蛇之事,更像是为了起势而出现的传说,不具备可参考性。刘邦这个50岁左右才开始起兵的沛县人士,虽然早就娶妻生子,但是其心思并不安稳。但是刘邦胜在有识人之明,在自己同乡队伍的基础之上,礼贤下士,收集了众多人才。
虽然刘邦在起事之初也多次战场拼杀,但很显然,刘邦并不是一个适合为将之人。他更擅长的是让手中的人才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也在某种程度上,刘邦是一个善于用脑之人。史书也并未记载,刘邦在战场上有多大斩获,不然早就在史书上吹嘘一番。但因为刘邦军旅生涯多年,所以其可能武力值比一般的普通人要高一些。
汉武帝刘彻更善于运筹帷幄的军政治理
汉武帝的功绩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不仅在于让对抗匈奴的战争大获全胜,也在于他让中国人以汉为族名!强汉的印记实至名归,汉武帝虽然在文治武功上冠绝西汉,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可是史书上没有多少记载他个人勇武的痕迹。所以,只能在思维惯性上将他的武力值设定在普通人的等级上。
唐太宗李世民文能挥墨提笔,武能上阵厮杀
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得位手段不太光彩,好在其自身才能却不负大唐。自大唐开国,共进行六次大规模的征战活动,其中李世民领兵取得了四次胜利,剩下两次也是在李世民的助攻下取得胜利。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李世民的军事才能非常不错。
但是涉及李世民个人武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参考玄武门事变当中的一件事情。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一箭射死李建成,又一剑将李元吉射伤,但是在策马奔腾当中,不慎被树枝刮倒。李元吉见状反身回来夺过弓箭,将弓弦勒住李世民脖子,企图实现反杀。直到尉迟敬德赶来,将李元吉击杀以后,李世民才得以解脱。
虽然在《旧唐书 太宗》有言:世充率精兵三万阵于慈涧,太宗以轻骑挑之。时众寡不敌,陷于重围,左右咸惧。太宗命左右先归,独留后殿。世充骁将单雄信数百骑夹道来逼,交抢竞进,太宗几为所败。太宗左右射之,无不应弦而倒,获其大将燕颀。世充乃拔慈涧之镇归于东都。
由此可见李世民其射术了得,他适合做一个运筹帷幄的帅才,而非冲锋杀敌将才。所以李世民的个人武艺和一般的战将相当,但是应该逊色于尉迟敬德、秦琼等唐初顶级战将!
宋太祖赵匡胤有太祖长拳传于后世,文武双全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具有相当传奇色彩的封建统治者,曾祖赵珽乃是唐朝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其家庭出身决定了其早年就具备较强的武艺。而这些硬性条件也为赵匡胤在北周军中,受益颇多。而当时民间以实战性著称于世的太祖长拳,相传为赵匡胤所创。而其自创的一套“太祖盘龙棍”,号称一条杆棒打开下。显然也代表着赵匡胤的对于棍棒等长兵器,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赵匡胤在黄袍加身称帝之前,经常为将领兵作战。在公元956年春天,赵匡胤率军与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为首的十五万大军在清流关列阵厮杀,赵匡胤为了隐藏身形抱着马脖子孤身掠阵,以雷霆之势,径直砍中皇甫晖的脑袋。而在赵匡胤年轻时,也时常混迹于江湖,拜高人学技,与别人切磋武艺。此番经历,让赵匡胤成为武学大家,加上在战场上的厮杀磨砺,创立属于自己的拳法和棍法。所以,赵匡胤应该从武学上来看算是一流武将水平,长兵短打无不精通!
忽必烈和康熙同为一代雄主,统帅之才为所长
忽必烈为元朝皇帝,曾经多次领兵打天下,马上功夫必然不会差。但是其在史书上更多的事迹在于统帅兵马作战,少有起亲临一线作战的记载。史书上对其政治成就着墨颇多,按照推测,其武力值应该和正常的蒙古士兵相当,不会有较为出色的武学成就傍身。
而对康熙身手有描写的还是其年轻时,为了扳倒鳌拜,经常和一帮年轻人训练摔跤,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加上康熙幼年时患过天花,几乎死去,在此影响之下,康熙的体质并不是很强健。所以康熙的武力值应该和正常人无异。
所以这两位少数民族的政权统治者武力值反而不是很高,比起元朝和清朝这两个政权建立起来,其早期军队的彪悍和强横,在这两位统治者身上几乎无法表现出来。
起点最低的汉人皇帝,创业时期也需要上阵厮杀
作为最后一个汉人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和其他的王朝开创者相比,朱元璋的身世和起点毫无疑问是最低的。但是他也是最勤奋的,他24岁加入红巾军,最终靠着淮西军事集团和自身的努力建立了大明朝。
根据《明史 太祖一》记载:太祖方在淮北,闻难驰至,诉于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免。是冬,元将贾鲁围濠。太祖与子兴力拒之。朱元璋和郭子兴共同在第一线抗击元军。
而《明太祖实录 卷一》记载朱元璋在战场上:每遇敌,智勇奋出,身先士卒,故所向克捷。每次遇到敌人 ,朱元璋都是身先士卒的。而不是喊着“弟兄们给我上”的角色!这就证明朱元璋具备了一定的武学功底!
但是朱元璋在鄱阳湖战役和陈友谅进行最终决战的时候,陈友谅麾下猛将张定边直冲朱元璋座船,希望执行斩首行动来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而朱元璋看起来不是这位武艺高强的张将军对手,张定边连斩朱元璋三员大将,但最终被常遇春用箭射伤,才不得不退去。
如果朱元璋可以用个人勇武击败张定边,那么按照他的性子肯定会大喊一声冲上去,解决问题。看看朱元璋登基之后处理贪官的做法,就知道他最喜欢解决问题,除非是他解决不了的。所以朱元璋在武艺上算不上一流战将,顶多算是普通武将的水准。
那么根据上述结论我们可知,论个人勇武和身体素质,来进行一项无差别的自由搏击大赛。那么通过这样一比较,身手一般的嬴政、康熙、刘彻、稍有武艺的刘邦、忽必烈、以及射术了得的李世民、早期喜欢带队冲锋的朱元璋。在民间的武学大家和曾经的战场骁将宋太祖赵匡胤,才是最有可能拔得头筹的那个人!
宋太祖为什么想花钱买回来?
燕云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防线,主要位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区。正所谓“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一旦丢失,整个华北平原再也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便可长驱直下威胁中原腹地。而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收复,燕云十六州足被非汉族政权统治了四百余年。
后唐内部政争激烈,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求援自朱温篡唐之后,燕云十六州先是被刘守光的桀燕和晋王李克用各占一部分,直到913年晋王李存勖攻灭桀燕,燕云十六州这才完全落入晋王手中,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燕云十六州便顺理成章的归属了后唐。
李嗣源执政时期,石敬瑭不仅多次救其性命,且有从龙之功,因而深受重用。李嗣源病逝之后,李从厚继位,为了瓦解地方势力,调任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镇州成德节度使,并让李从珂接任河东节度使。然李从珂并不愿离开经营多年的陕西,于是发动兵变攻打洛阳,而石敬瑭也从河东杀来俘虏了从洛阳逃出的李从厚,并像李从珂请功,李从厚遂被李从珂所杀。
李从珂夺得帝位后,石敬瑭被任命为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然而,石敬瑭虽有扶立之功,但却也成为了李从珂最大的威胁,李从珂便想将其调离经营多年的河东,石敬瑭则以辞去马步兵总管、调任别处为由试探李从珂,没想到李从珂果然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
△石敬瑭画像
石敬瑭自然不愿离开根基之地,面对李从珂的催促,便慌不择路的勾结契丹,取得契丹对自己的支持。有了靠山的石敬瑭顿生底气,竟然以李从珂只是李嗣源养子为由,要求其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李从珂一怒之下免去石敬瑭所有官职,调兵遣将围攻石敬瑭。
眼看兵临城下,石敬瑭只得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在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同时,承诺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率兵自雁门关南下救援石敬瑭,偷袭并大败后唐军队。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并与石敬瑭合兵南下进攻京师洛阳。后唐此时虽然仍有一战之力,但李从珂却在战败后意气消沉,各镇将领见状于是纷纷叛逃,结果后唐就此被灭,李从珂则带着传国玉玺和曹太后、刘皇后、儿子李重美等自焚而死。
宋初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不容易,主要面临两大难题由于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极为重要,虽然后晋、后汉均无力收复,但后周的柴荣却曾发动北伐,虽然最终因病而失败,但也收复了瀛、莫、宁三州十七县,其中瀛、莫二州便隶属于燕云十六州。而对于北宋来说,也曾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却面临两大难题。
1、辽国国力不在北宋之下。辽国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游牧政权,在我们的印象中,北方游牧民族更多采取部落联盟式的统治模式,虽然能够因雄主而迅速崛起,但也很容易分崩离析,再加上各部落相对较为独立、凝聚力有限,因此实力其实一直相对有限,虽能对南方中原政权形成威胁,但很难形成毁灭性打击。而自五胡十六国以来,游牧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开始迅速缩小与中原王朝的差距,契丹(辽国)虽然同样是游牧民族,但在统治方式上其实已经与中原王朝极为相似,已经开始采取集权统治,同样是个凝聚力极强的国家。因此,不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队战力,亦或是战争动员能力,辽国不仅不在宋朝以下,甚至由于立国较早的原因,在国力方面还要处于上风。
2、百姓对宋朝归属感有限。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到开宝八年(975年)宋朝基本统一天下,具备北伐条件,辽国对于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已经接近四十年,也就是说差不多经历了两代人。为了统治当地汉人,再加上该地多以农耕为主,因此辽太宗对该地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即对契丹人和汉人分而治之,形成了辽国版的“一国两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可不懂什么“华夷之辩”类的大道理,所求的不过是个温饱和富足生活,对于谁当家做主其实看得并非那么重,因此到北宋初年时,辽国对于燕云十四州的统治已经极为稳固,此地的百姓也已经开始接受了辽国的统治,要说百姓对于宋朝这个新生国家到底有多少归属感,恐怕并不乐观。
正是由于这两点原因的存在,北宋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其实并不容易,而这想必也是宋太祖赵匡胤最终选择“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统一顺序的原因所在。
宋太祖设立“封桩库”,其实更多是为战争做准备宋太祖赵匡胤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曾将各割据势力所藏的金银财务全部收缴至京师,设置府库储存,称之为“封桩库”。同时,赵匡胤还将每年的结余也存入此库,那么宋太祖赵匡胤真的是为了花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吗?
关于宋太祖意图花钱赎买的说法,源自于“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军旅饥谨,当预为之备,不可临事厚敛于民;石晋苟利于己,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使斯库所积满三五十万,即谴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这段记载。
然而,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这句话,却忽视了“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这句。因此,赵匡胤设立“封桩库”的确有赎买燕云十六州的意图,但并非代表他畏惧辽国的军事实力,相反对于武力收取也是下了相当决心的。
我认为,赵匡胤设置“封桩库”或许还有迷惑辽国的作用。正是由于上文提到的两个原因,赵匡胤知道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不容易,再加上宋朝刚刚统一天下,贸然与辽国起冲突并不明智,这种情况下,他自然没法明说“封桩库”就是为了打仗准备的,那还不得引起辽国方面的警惕啊!
因此,如果能够用金钱赎买回土地,自然是上策,然而只要辽国那边不是昏君当政,又怎么会为了钱财而出卖土地,我想这一点赵匡胤也是很清楚的。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认为赵匡胤设“封桩库”更多是为了战争在做准备,毕竟对于两个实力相差不大的国家来说,一旦直接开战,必然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战争,而旷日持久的战争所需要的钱粮,那可不是个小数目。
薛刚反唐是正史?
《薛刚反唐》是一部演义小说,它是借薛仁贵之孙的故事,影射武则天心狠手辣,排除异已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她掌控朝政的憎恨和不满。
《薛刚反唐》中的薛丁山与樊棃花之子薛刚,为虚构人物。之所以要虚构这个人物,是因为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都是家喻户晓的忠臣武将,选择他们的后代说事,叫做“釆取一端,生发开去”,让人觉得更可信更吸引人。
小说以正月十五闹花灯,薛刚失手打死二太子李奇为引子。为了强调李唐宗室掌权的正统性,借唐高宗李治之口说道:“念在薛家对大唐有功,只追究凶手一人,对其家族网开一面”。可武则天竟下令将合家285人处斩,并铸铁丘坟,让其永世不得翻身。言外之意,李家人是讲道理的,武则天不仅不讲道理,而且残暴,是个人神共愤的婆娘。
正是由于武则天残暴起的因,才结出薛刚复仇“反唐”的果。薛刚祭坟时结识众好汉;西凉借兵,得西凉公主青睐喜结良缘;故人牵线,结识庐陵王;最后,拥戴李显,杀入长安,推翻武则天,实现了大众的侠客梦,完成了作者歌颂英雄,贬损武则天的目的。
故事很精彩,大家都爱听,但是不真实。历史上薛仁贵第五子薛楚玉,有个儿子名薛嵩,曾经反过唐。此人自幼习武,“有膂力、善骑射、不知书”。其父在玄宗时期担任范阳、平卢节度使,薛嵩在父亲手下担任官职。后来,唐玄宗宠信安禄山,两地的节度使变成了安禄山,薛嵩也变成了安禄山的手下。
唐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反唐,薛嵩不大习文,加上郁郁不得志,也加入反唐行列。由于薛嵩英勇善战,被安禄山封为节度使,驻防相州地区。后来,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唐军乘机展开反攻。唐肃宗派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相州。安庆绪恐难支撑,派薛嵩突围向史思明求援。唐军不敌薛嵩的冲杀,尸横遍野,最后得以杀出重围。
后来,安庆绪被杀,薛嵩投奔史思明。史思明被杀后,唐军又一次开进河北地区。薛嵩预感到叛军将以失败告终,于是改弦易张,以献出四州之地为条件,向仆固怀恩请降。唐军将领仆固怀恩恐再生战事,准其献城投降,并保留他们原有官职。
接着,朝廷颁布诏书:“以嵩为相州刺史,充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薛嵩到底是忠良之后,在任上勤政爱民,口碑极佳。衰落的唐朝,为了笼络这些地方藩镇,维护稳定局面,不断给这些降将加封。例如,薛嵩先后被封为高平郡王、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平阳郡王,并且其画像被奉入凌烟阁中。而他祖父薛仁贵征战一生,战功赫赫,拼到底才得了个平阳郡公,凌烟阁也挤不进,真是奇哉怪也!
薛嵩于772年病死,生年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