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小画眉草,小画眉草图片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2-12-26 12:18:58标签: 小画眉草 当前位置:花艺农业网 > 养花知识 > 手机阅读

本文目录一览:

星星草的花语是什么?

星星草代表孤单但不寂寞,热烈但不张扬。星星草的花语是相知相守。

植物简介:

星星草,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植物星星草为禾本科碱茅属多年生草本,须根。秆丛生、直立或基部膝曲,灰绿色,高30~60厘米,具3~4节。国内外均有分布。其茎叶含蛋白质较高,是家畜和骆驼喜食的优良牧草。 药材星星草为禾本科画眉草属植物大画眉草、画眉草和小画眉草的全草,其花序亦可药用。全草夏秋采收,花序在花期采,洗净切段,晒干。全草:疏风清热,利尿;花序:解毒,止痒。

【知风草】禾本科,画眉草属

学名:Eragrostis ferruginea (Thunb.) Beauv。

多年生草本。秆丛生或单生,直立或基部膝曲,高30-110厘米,粗壮,径约4毫米。

叶鞘两侧极压扁,基部相互跨覆,均较节间为长,光滑无毛,鞘口与两侧密生柔毛,通常在叶鞘的主脉上生有腺点;叶舌退化为一圈短毛,长约0.3毫米;叶片平展或折叠,长20-40毫米,宽3-6毫米,上部叶超出花序之上,常光滑无毛或上面近基部偶疏生有毛。

圆锥花序大而开展,分枝节密,每节生枝1-3个,向上,枝腋间无毛。

小穗柄长5-15毫米,在其中部或中部偏上有一腺体,在小枝中部也常存在,腺体多为长圆形,稍凸起;小穗长圆形,长5-10毫米,宽2-2.5毫米,有7-12小花,多带黑紫色,有时也出现黄绿色。

颖开展,具1脉,第一颖披针形,长1.4-2毫米,先端渐尖;第二颖长2-3毫米,长披针形,先端渐尖;外稃卵状披针形,先端稍钝,第一外稃长约3毫米;内稃短于外稃,脊上具有小纤毛,宿存;花药长约1毫米。

颖果棕红色,长约1.5毫米。

花果期8-12月。

产南北各地;生于路边、山坡草地。分布于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处。

本种为优良饲料,根系发达,固土力强,可作保土固堤之用。全草入药可舒筋散瘀。

(摘自《中国植物志》)

花园日记 | 生长换盆

干燥的天气终于开始下雨,雨下的并不是很大,连绵了一整夜又一个白天。终于露台上开始凉爽起来。这个时候也正是换盆的好时候。

那两盆柠檬香蜂草的薄荷早就已经开始疯长,细细的长长的枝条发散在四处,像是一个人好久没有打理过的蓬乱的头发。是时候把它们换个大一点的盆子了。

那盆春天买来的小颗的画眉草在花园里蓬勃生长,原来的小盆子早就已经挤得满满当当,还抽出了花穗,非常好看雅致的一盆观赏草,也得给它换个更大的生长空间了。

甜叶菊买来时是两颗小小的牙签苗,经过一个春天和初夏的生长,小小的红陶盆子空间太小,以至于它们的枝条徒长,高且细。已经严重阻碍了它们的健康成长。

猪窝群里团购的日本茴香当初是三颗苗子,被本色先生简单粗暴的种在了一起,挤在一个小小的浅浅的陶瓷盆子里。进入夏季以来,茴香疯狂生长,已经由十几公分迅速窜到了半米多高,茴香的杆子细长,枝叶一看就是营养不良,虽然按时给它们施肥浇水,可怎么也不能在方寸之间生长这三颗一起成长的茴香。

找到铺地的塑料整理垫铺在北阳光房的地面上,把要换盆的盆栽依次摆放在垫子周围。用大铲子铲了泥炭土放在不锈钢盆子里,又先后铲了几铲子羊粪、白色的珍珠岩、大颗粒的椰糠等全部放在了整理垫上,用大铲子和手拌匀。先是换那两盆薄荷,把旧薄荷盆子横躺在地面上,用手一边轻轻拍打盆沿,一边轻轻转动盆子,右手拉住盆底,左手轻轻用力,把整个植株从盆子里完整的脱盆,脱盆后的植株底部的根系盘根错节,把原来盆底的大颗粒陶粒都紧紧包裹在根系之内,轻轻把陶粒一颗一颗的剥落,把多余的毛细根轻轻拽断。新的大盆子里已经放上了半盆新土,把整理好的植株放在半盆新土之上,这时要看看植株的根部在盆子的哪个方位,最好是低于盆沿十公分左右。这时候就开始往盆子里轻轻放入新土。边放边慢慢转到盆子,直到盆土覆盖了新的盆子,这时,再拿住盆子轻轻震荡,把盆土震荡的平整。最好是轻轻按压一下盆土,落实一下浮土。把新换的盆栽放在阴凉的地方,用花洒浇个透,直到盆子里的水流了出来,才算是结束这颗植株的换盆工作。

忙碌而复杂的换盆工作终于全部结束。各位换过盆子的植株也被送到新的岗位,原来那颗画眉草在一个大盆子的盆土上,换过盆的画眉草在原来的地方已经放不下。把它换到防腐木花架的灰色铁的多层花架上,这里也是整个花园的C位,飘飘洒洒的画眉草在新的岗位上迎风招展,现在的它更加妩媚多姿。希望它能在新的盆子里茁壮生长。

甜叶菊还是放在原来的地方,换过盆的甜叶菊看起来比例得当,应该会有更佳的表现。

至于柠檬香蜂草薄荷,把它们随手一扔都会生存的很好,无论是在向阳处还是半阴处,都不用担心它们的存活问题,倒是不能放在高大的植株的盆土上,不然,薄荷那强大的根系会迅速占领新的盆土,去发育它们的子孙。

按说炎热的夏天要谨慎的换盆,一旦不小心,会让娇嫩的植物受到伤害,减缓生长的。从明年春天开始,就要挨个给小的盆子换土,免得到夏天被动。

小麦黄矮病毒病是怎样传播的?

发生危害:小麦黄矮病首先于195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大麦上发现,故称大麦黄矮病。它是一种分布最广的禾谷类病毒病。目前在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生产小麦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危害。

我国于1960年在陕西、甘肃的小麦上发现并逐渐引起重视。现在已知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及华东等冬、春麦区如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北、北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及江苏、安徽省北部和四川、云南省局部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其中以豫西、晋南、关中、陇东为冬小麦的主要流行区,甘肃省河西走廊为冬春麦混种流行区,宁夏、内蒙古、晋北、河北北部为春小麦的主要流行区。

病株减产程度与感染病害的迟早,品种抗、耐病性及栽培条件相关,感病愈早,减产愈重。一般拔节期感染,穗期发病的减产达50%左右。1966年以来,1966、1968、1970、1973、1978和1980年在我国西北、华北等冬春麦区曾先后六次发生中度偏重危害乃至大流行。如1966年陕西省蒲城、白水和富乎三县发病面积11万hm2,减产4成左右,延安地区6.7万hm2麦田,因病减产5成,洛川县2.3万hm2小麦,发病1.87万hm2,甘肃省张掖、武威两地区发病6.7万hm2,减产7万t左右,1970年陕西省再次大流行,全省发病达66.7万hm2,减产约26万t,甘肃庆阳、平凉和天水三地区发病13.3万hm2,减产15万t左右,宁夏回族自治区灌区11个县市因小麦黄矮病流行减产30%以上,严重地区减产60%以上;河北省主要在张家口和承德等地发生,70~80年代流行过4次,1973年普遍发病并造成大面积毁种,1987年张家口地区发病10万hm2,减产三成以上。90年代以来连年发生,1995年承德围场县发病茎株率达到62%~85%。河北省唐山地区13.3万hm2小麦普遍发病,发病率一般为30%~50%,严重地块达80%~90%,造成减产20%~30%,在山东省1974年山东泰安地区发病3.8万hm2,占麦田面积的12%,其中莱芜县发病0.8万hm2,减产1000t以上。

传播方法:汁液、种子及土壤均不能传毒。由蚜虫持久性传毒。

传毒介体:世界上已经发现有18种蚜虫能传播大麦黄矮病毒,我国只发现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麦长管蚜Sitobion(Macrosiphum)avenae、禾谷缢管蚜Rhoalosiphum padi、麦无网蚜Metopolophium(Acyrthosiphon)dirhodum及玉米缢管蚜Rhopalosiphum maidis等传播。

一头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30min即能获得病毒。一头带毒的麦二叉蚜在健苗上吸食5~10min即能使健苗感病。一头刚产出的麦二叉蚜若蚜饲毒24h以后,蜕皮、产仔蚜不影响传毒。一般获毒后的38d内传毒机率较高,以后逐渐减弱,约传毒20d,但不能终生传毒。带毒成蚜刚产的若蚜不带毒。蚜卵不带毒。

蚜虫传毒的效率与蚜虫种类、病毒株系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传毒效率高的蚜虫是麦二叉蚜,可达92.5%,其次有麦长管蚜为40.2%,其他蚜虫则较低,在20%左右。有翅蚜和无翅蚜都能传播大麦黄矮病毒,但以无翅蚜传毒能力较强。

麦蚜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能力在地区和年度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如豫西、晋南、关中、陇南的标样均为禾缢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传播。河南灵交、陕西渭南标样以麦二叉蚜传毒率较高,山西永济、甘肃甘谷、河南郑州标样三种蚜虫传毒率均高。山西临汾以禾缢管蚜最高,北京三种蚜虫均低,内蒙古丰镇春安标样以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最高(周广和、张淑香,1984)。

种苗传植物:无。

自然寄主:小麦Triticum aestivum,莜麦,黍Panicum miliaceum,粟Setaria italica,大麦Hordeum vulgare,玉米Zea mays。

人工接种可侵染的植物:黄矮病毒可以侵染约100种单子叶植物。通过人工接种和血清检验,对24属植物进行试验,可感染的寄主有:野生一粒小麦、一粒小麦、提莫菲维小麦、二粒小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东方小麦、波兰小麦、茹可夫斯基小麦、斯卑尔多小麦、密穗小麦、印度矮生小麦、普通小麦、埃及小麦、二棱大麦Hoedeum distichon、六棱青稞、二棱裸大麦、燕麦Avena sativa、莜麦Avena chinensis、玉米、粟、黍、金狗尾草Setaria lutescens、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绒毛鹅观草、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大画眉草Eragrostis cilianensis、雀麦、棒头草Polypogon fugax、千金子Leptochloa japonicus、野燕麦Avena fatua、牛鞭草Hemarthria altissim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碱谷、易变山羊草、离果山羊草、孔颖草Bothriochloa pertusa、碱稗等。隐症感病寄主有:簇毛麦、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草原早熟禾Poa stepposa、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及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的一个变种。非寄主植物有高粱、野生二粒小麦、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稗子Echinochloa crusgalli、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狗尾草Setaria palmiflolia、蟋蟀草Eleusine indica、蔓生偃麦草、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鸭茅的佛罗里达变种、水稻Oryza sativa(李经略等1985;钱幼亭等1987)。

侵染循环:小麦黄矮病的侵染循环在冬麦区、冬春麦混种区是有差异的。

①冬麦:如陕、甘、豫、鲁、冀、皖、苏等省,5月中下旬,各地小麦逐渐进入黄熟期,麦蚜因植株老化,营养不良,产生大量有翅蚜向越夏寄主迁移,在越夏寄主上取食、繁殖和传播病毒。越夏寄主包括玉米、高粱、糜子、栗(谷子)、水稻等作物以及自生麦苗和鹅观草、野燕麦、雀麦、画眉草、白羊草、马唐、蟋蟀草、虎尾草等禾本科杂草。其中糜子、自生麦苗、虎尾草、小画眉草、雀麦、野燕麦等又是小麦黄矮病毒的越夏寄主。秋季小麦出苗后,麦蚜又迂回麦地,特别是田边的小麦上取食、繁殖和传播病毒,并以有翅成蚜、无翅成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有些地区也产卵越冬。冬前感病的小麦是第二年早春的发病中心。返青后,在拔节期出现第一次发病高峰。发病中心的病毒随着麦蚜的迁移扩散逐渐蔓延,到抽穗期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②冬、春麦混种区:如甘肃河西走廊一带,5月上旬,冬小麦上的麦蚜逐渐产生有翅蚜,向春小麦、大麦、玉米、糜子(黍)、高粱及禾本科杂草上迁移。晚熟春麦、糜子和自生麦苗是麦蚜和小麦黄矮病病毒的主要越夏场所。9月下旬,冬小麦出苗后,麦蚜又迁回麦田,在冬小麦上产卵越冬,小麦黄矮病病毒也随之传到冬小麦麦苗上,并在小麦根部和分蘖节里越冬。第二年3月中旬,越冬蚜卵开始孵化,4月中旬产生有翅蚜,迁移扩散,不断地传播病毒。

③春麦区:较为复杂,据1965年以来的历年调查,豫西、关中、晋南、陇东等冬麦区的麦蚜和小麦黄矮病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春麦区的麦蚜和小麦黄矮病发生流行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春麦区的虫源、毒源有可能来自部分冬麦区。实际调查证明,麦蚜能够凭借气流携带,从冬麦区迁飞至春麦区,并传播病毒,成为春麦区小麦黄矮病的初侵染虫源和毒源。有翅麦蚜迁入的主要天气形势为“槽前锋后”型,迁入区域主要为西起宁夏黄灌区,包括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及西北部春麦区。迁出区域主要是豫西、晋南、关中、陇南、陇东和延安等地冬麦区。

病害与环境及流行:小麦黄矮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一般是早播重,适期迟播轻(冬麦);点播稀植重,条播密植轻,阳坡地重,阴坡地轻;旱地重,水浇地轻;路边地头重,精耕细作,小麦长势好的轻;缺肥、缺水,盐碱瘠薄地重。上述发病轻重的差异,主要是由麦蚜虫口密度所决定的,与气象因素、耕作栽培条件和毒源等也有一定关系。

①麦蚜虫口密度:从各地历年麦蚜与小麦黄矮病发生规律调查结果看出,麦蚜中麦二叉蚜虫口密度的大小,特别是冬前越冬基数和早春虫口密度的大小,是决定小麦黄矮病流行程度的重要条件。在关中地区如百株越冬蚜虫量达到50~100头以上时、翌年才能大流行,10~20头可轻度流行,在10头以下时为非流行年如翌春百株蚜量仅一二百头当年不会流行。冬前基数大,麦蚜传播病毒的几率增大,为第二年提供虫源和毒源的数量也大。而早春虫口密度大,则为拔节及穗期提供大量虫源、毒源。随着麦蚜在田间的迅速扩散,使小麦黄矮病由点片向全田扩展。据田间定点观察,在发病早或轻病田,病株的分布属聚集型,发病中心明显。在发病后期或重病田,随病情的进展,带毒蚜增殖扩散,发病中心逐渐扩大,病株扩及全田,由聚集型发展为均匀型(张向才,1988)。

②气象因素:影响麦蚜及小麦黄矮病发生程度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从陕西蒲城县18年有关资料的分析看出,上一年10月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及当年1、2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与麦蚜及小麦黄矮病的发生程度有密切关系。这四项气象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如头年10月的平均气温高,降雨量小,当年1、2月的平均气温高,则对麦蚜取食繁殖、传播病毒、安全越冬及早春提早活动等均较有利,这样就容易导致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大流行。例如1960、1966、1970及1973、1987等年份就是如此。如上一年10月的平均气温低,降雨量大,当年1、2月的平均气温低则对麦蚜的取食、繁殖不利,麦蚜的越冬基数小,越冬死亡率大,早春活动迟缓,像1969年和1974年那样,往往为轻微发生年。如上一年10月的平均气温高,降雨量小,但当年1、2月的平均气温低,虽然冬前的麦蚜虫口密度大,但越冬死亡率大,早春活动迟缓,这样的年份往往为轻度到中度流行年。如1961、1964及1968年等。又如上一年10月平均气温低,降雨量大,不利于麦蚜冬前取食、繁殖和传播病毒,越冬基数小,但当年1、2月平均气温较高,有利于麦蚜安全越冬和早春提早活动,则往往也导致中度流行。如1962和1965年等。另外山西省晋南地区1966、1970、1973年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大流行就是由于上一年10月、当年2~3月干旱少雨、气温偏高的结果。甘肃张掖地区1975、1976年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大流行也是上一年冬季温暖,当年2~3月气温偏高,4~5月干旱少雨,适宜于蚜卵孵化、发育和繁殖蔓延的结果。

温度能影响寄主植物的抗、耐病性及麦蚜的传毒能力。凡有利于麦蚜繁殖的温度,对麦蚜传播病毒也有利,病毒侵染的潜育期也短。低于10℃或高于25℃,既不利于麦蚜取食繁殖,也不利于麦蚜传播病毒,病毒即使侵染寄主,一般也不能显症而成为隐症带毒体。在河南新乡市10月下旬,在笼罩里的小麦苗上,接种带毒蚜,潜育期24d,11月下旬接种,潜育期122d,到3月下旬麦苗返青后才表现症状,3月下旬接种,潜育期21d,4月下旬接种,潜育期31d。因此,在冬麦区早春是麦蚜扩大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主要时期。此外,据调查,小麦在拔节孕穗期遇低温,倒春寒,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抗、耐病性减弱,也容易发生黄矮病。

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法对小麦黄矮病流行程度与各年温度、湿度、降雨量进行分析,发现三、四月气温和五月降雨量与黄矮流行有密切相关。可根据多因子综合分析编制预报方案,可预测每年病害发生级别(张继贤等,1982)。

③毒源:大麦黄矮病病毒的毒源数量对流行有一定影响。据陕西、甘肃调查,如秋前播糜子面积较大,自生苗较多,则麦蚜和毒源的基数较大,进入麦地的麦蚜自然带毒率较高,形成的发病中心就越多,往往导致第二年黄矮病的流行。甘肃张掖地区糜子面积较大,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病毒越夏基数较大,冬麦一出苗,大批的带毒蚜迁移到冬麦地取食,传播病毒。冬麦面积大又为春小麦积累了大量的虫源及毒源,致使小麦黄矮病连年流行,就是一个突出例子。大麦黄矮病病毒株系类型也是流行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小麦黄矮病常发流行区,GPV是我国60~70年代的主要流行株系,往往随其主要传毒介体麦二叉蚜的流行而严重发生;GAV是一种分布较广的株系;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从河南、四川等高产小麦地分离鉴定出PAGV(PAV)株系类型主要由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传播,这两种蚜虫又是高产小麦地的优势蚜虫介体。因此,小麦黄矮病可能随着禾谷缢管蚜及麦长管蚜的严重发生而在高产小麦地流行。

不同条件下小麦黄矮病发病率(X1)、病情指数(X2)与小麦减产率(Y)的回归方程Y=0.0866Xl+0.2344X2+3.8…(中流行年),Y=0.4589X1+0.0306X2+4.2…(大流行年)。当发病率在20%以下,病指10以下,小麦减产在5%以内,这个指标可作为小麦黄矮病是否流行的临界指标(冯崇川1983)。

画眉草的形态是怎样的?

画眉草不知道和画眉有什么联系,总之我是没找出来什么关系,看起来就是很普通的草花,生长在我们周边的田间小路上。也许经过的人们都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好像这种草花用来作为牲畜的饲料方面比较多。因为我们小时候的时候,家里养牛的奶奶总是会到田地里面去割这些草给它们吃,而且它们好像挺喜欢吃的。但是谁会知道就是这样不起眼的画眉草,会是非洲人口中的粮食呢,还在治疗跌打损伤上有很大的用处,所以说不要被低调的外表所蒙蔽了。画眉草开出来的花好像是我们家里的麦穗一样,它叶鞘的延伸部分上有一系列雪白的柔毛,在周围绿色叶子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亮眼。画眉草的叶背看起来是光滑剔透的,但是叶面确实跟它截然相反的,粗糙的不忍心下手去摸它。如果人们想要见识一下画眉草的话,我们一般都会在田地边上、墙角等地方都是可以看到的。

大画眉草和小画眉草区别

大画眉草和小画眉草区别:

1.

画眉草与大画眉草(Eragrostis cilianensis (All.) Link ex Vignolo-Lutati)、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 Host)的区别是,画眉草叶鞘脉上,叶片边缘、小穗柄及颖与外稃脊上均无腺点。大画眉草叶鞘脉上,叶片边缘及小穗柄均具腺点,颖与外稃脊上有时也具腺点。小穗宽2毫米以上,外稃长2.5-2.7毫米。小画眉草小穗宽1.2-2毫米,外稃长1.4-2.2毫米

上一篇梧桐树果实,勺子中心有小小的果实?

下一篇珠兰花的养殖方法,茉莉花怎么采摘?

相关文章:

养花知识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