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身残志坚陈绍乐 大山深处养黄牛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16 23:12:50标签: 黄牛 当前位置:花艺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记者张铁国文/摄通讯员张文吴广钟

  陈绍乐是谁?在闽清三溪乡,几乎无人不知。名气响,不仅是因为他在深山里养了不少黄牛,还因为他是一名肢体残疾人。一个腿脚不便之人,如何把牛养得风生水起?13日上午,记者前往打探了一番。

  机器齿轮吞噬前脚掌

  三溪乡三溪村大岭山的一片梯田里,不少黄牛正在低头吃草。大山深处,一个人影由远及近,身穿迷彩服,手持一把长柄柴刀。他就是陈绍乐,如果不说,你难以想象,这是一个58岁的残疾人。

  2006年5月1日,陈绍乐在一家机砖厂打工时,机器齿轮将右脚前脚掌卷入,他成了一名四级肢残人士。右脚掌缺失,走起路来就无法稳当,体力活没法干了,但生活得继续。

  在困难面前陈绍乐没有低头。随着农户纷纷外出务工,全乡不少山地抛荒,原来耕地的牛也“下岗”了。当时在村里挂职的一名市下派干部动员陈绍乐和村民一起,将耕牛买过来进行集中饲养,陈绍乐照做了。

  一波三折仍不放弃

  养牛的经历一波三折,令陈绍乐连连“没想到”。

  2008年底,在挂职干部的帮助下,村里成立了大岭山生态养牛专业合作社,共有10户农户入股,养殖黄牛和水牛共60多头。然而,养牛一般要四五年才能看到成效,许多农户失去致富信心纷纷退股。

  陈绍乐咬牙坚持了下来。然而,2010年3月,县、乡对大岭山部分山林进行植树造林,种植杉树、松树上千亩,这样一来,牛的“地盘”被“压缩”,陈绍乐只得以亏损20多万元的代价将37头水牛陆续卖掉。

  相比水牛,养黄牛成本低得多。每天早上6点,陈绍乐将牛放到山上,下午四五点赶回在山上搭建的牛棚中。“我每天必须看到它们,否则就不知道它们健不健康!”陈绍乐介绍,看牛粪是他每天的“工作”。哪头牛粪便稀了,就得立即仔细观察,如果腹泻稍重些,要给它们服药。

  还好,养牛这些年,牛儿没有什么大病。但因山中无道路,偶尔会发生牛儿在跳跃时摔死或掉入深坑的情况。6日上午,一头出生一周的牛犊掉进了山上一个2米多深的坑中。陈绍乐从下午4点多一直找到晚上7点,因天色太暗,无法继续。看到牛栏中一直用“哞哞”的叫声呼唤着牛犊的母牛,陈绍乐心痛不已,连连摸着母牛的背安慰。

  第二天,焦急的他决定带着母牛一起去山里“喊”牛犊。在母牛一声声“哞哞”的呼唤中,小牛终于从深坑里发出呼应,找到牛儿的那一刻,陈绍乐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几年,随着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吃野草的牛在销售上供不应求,他将每年收入的10多万元继续投入到养殖中,养牛数量发展到现在的105头,成为全乡最大的养牛户。下一步,他打算发动村民们一起养牛,并教他们养殖技术。

上一篇冬季养鸭技术

下一篇七旬夫妇被自家养黄牛顶死 特警开枪将牛击毙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