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自然环境下的野生蝎子冬眠习性介绍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16 15:49:40标签: 蝎子 当前位置:花艺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自然环境下的蝎子就季节而言,从10月中下旬开始蛰伏到第2年4月恢复生命活动,这一时间的蛰伏状态称冬眠,以休眠状态安全度过冬季低温侵袭的一种生物学特性。蝎子的冬眠历时半年之久,在冬眠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保证顺利越冬,增加蛰伏期间的成活率。冬眠准备包括通过大量取食积累营养和冬蛰窝穴的准备。

尽管冬眠期间各种代谢十分微弱,但毕竟没有停止,体内仍需消耗营养物质,整个冬眠期所需营养物质并非很少。因此,只有靠冬眠开始前大量摄食,以蛋白质、脂肪的物质形式贮存在体内,才能适应冬眠期营养的需要。冬眠前1个多月,即大约9月份蜕皮以后,无论是成蝎还是幼蝎,其食欲变得旺盛,食量也增大起来,体内大量积累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供冬眠期间消耗。

在冬眠以前,蝎子要寻找一个安全的蛰伏处,温度最好在2-3℃,蝎窝土壤湿度以11%,15℃为宜。温度过高,超过8℃以上,则正是很多真菌繁殖的适宜温度范围,如果再配上较大的土壤湿度,更助长微生物滋生繁衍,会给蝎子的越冬产生严重影响。而且,蝎窝的温度过高显然会大大降低蝎子的耐寒性,影响冬眠的正常进行。再一方面,温度过低,如低于-5℃甚至更低,则蝎受到冻害,往往会发生死亡。寒冷的冬天,尤其是华北和东北辽宁一带,地面以下5厘米的温度都常低于-10℃,蝎子的冬眠必须下到更深的土层。往往在地下30厘米处蛰伏,有的可能下到70-80厘米处蛰伏。冬眠完全是由于天气寒冷引起的蝎子的适应性反应。

推荐阅读:蝎子常温养殖的五大条件

每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蝎子的生理机能减弱,新陈代谢处于最低维持状态,直到第2年气温回升,蛰伏处温度达到10℃以上时,再恢复正常生命活动,这段时间即为冬眠。冬眠期间蝎子的外部行为、活动完全停止,蛰伏于窝内、不吃不动,静静地以最低代谢水平捎耗着冬眠前贮存的大量营养,这种蛰伏“沉睡”,一般在冬眠的中、后期最沉,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也最迟钝,极易受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而导致死亡,因为这时蝎子的抵抗能力及免疫系统是最弱的时期。此时身体瘦弱、发育不良的个体,由于其抗逆能力较差,或其基础代谢不能长时间维持,往往难以安全度过冬眠期。

蝎子的冬眠习性,是在自然状态下对环境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但是实践证明,在人为条件下,完全可以改变这种习性,打破冬眠。这就为发展人工恒温条件下无休眠期养殖,加快蝎子的生长发育进程,进而为提高人工养蝎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可能。

上一篇蝎子冬天开始养的三点好处

下一篇蛋托养蝎子的四个问题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