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于清崴:深海海参养殖扔钱扔石头就能发大财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16 13:40:29标签: 海参 当前位置:花艺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深海养参顺口溜:育苗室里选大小,过渡池里锻炼苗,炸山取石要控硝,秋冬季节再投礁。

导读:咕咚!于清崴往海里扔钱啦!这一扔就是两千万元。他到底想干什么?

咕咚!扔完钱,又往海里扔石头。于清崴到底又想干什么?

为啥往海里扔钱扔石头?

主持人:大连有个大老板,名叫于清崴,名气非常大。于清崴出名,非常富有戏剧性,他好像演了两场喜忧各半的折子戏。第一场演砸了,出名了;第二场演成了,又出名了。第一场戏从2006年开始,他先往海里投进两千万,咕咚一下,什么都没了。

采访:于清崴:下完苗两个多月,我就让潜水员下去看。

解说:于清崴所说的下苗,是指海参苗,他往海里投了两千万元的海参苗,三个月后,竟然都没了。

采访:

于清崴:潜水员下去不一会儿上来了,他说老板一个也没有。当时我火了,眼都红了,我真想一脚给他踹到海里,受不了,打击太大。天天哪有精神,没精神。自己一个人在海边抽烟了,郁闷,好几天都没吃饭,上火啊。

推荐:水产新闻

于清崴妻子:现在把钱全部投到海里,变成水了,不理解他。

于清崴:两千万没了,真是打水漂了

解说:两千多万,可不是个小数目,于清崴一下子往海里砸进两千万,到底为哪般?决策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盘算?

采访:于清崴:我是2006年以前做海参育苗生意,那时候生意做得很顺,赚钱挺容易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长海县的老板,他做海参底播,它那个海参,比圈里养的能翻四五番的价钱。

解说:深海底播,就是把海参苗撒播在更广阔的深海里,养殖的海参几乎接近野生海参,品质好利润高。看别人深海养殖效益好,他也动了心。于清崴想,虽然育苗和养殖是两回事,可养的都是海参,凭借自己多年的育苗经验,养殖应该没什么问题。

采访:

于清崴妻子:感觉这个项目还可以,大家伙附近的人都没少赚钱。

于清崴:我就想了,我也可以研究啊,因为自己家有苗,自己家海,我就想做这个。我从小就胆大,想干的事我就做。

解说:于清崴说自己胆儿大,其实是话里有话,他的底气儿来多年的育苗经验,育苗顺风顺水就因为自己会管理会经营,遇事儿更善于理性思考。当下有资本、自家有参苗,看别人拿自己提供的参苗赚大钱,也就想挣深海底播这份钱。于清崴铆足了劲儿,把育苗室里所有的海参苗一股脑的都投到了海里,梦想着秋后坐等数钱。

采访:

记者:你期待的结果是什么?

于清崴:期待的结果就等着收钱了。

解说:可是于清崴万万没有想到,两千多万的海参苗投进海里还没三个月,竟然说不见就不见了。他想不通的是,在长海县,做深海养参的养殖户不止他一个,别人家的参苗都好好的,为啥自己的参苗就不见了呢?

采访:于清崴:想不通,投那么多钱,怎么临到我发财就那么难呢?

解说:茫茫大海,海参苗不见了,于清崴的心也像大海一样茫然,好在他和专家接上了头。

采访:于清崴:我就找啊,找这个技术专家,最后找着黄海研究所王印庚教授。

解说:王教授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很快就找到了消失的答案。

采访:王印庚:我们来到现场以后,到海区实际考察了一下,从我们当时分析来讲,原因是个体太小,投的是一百头左右的。

解说:专家说的一百头,是指海参苗的大小,意思是一斤有一百个海参苗。于清崴投进海里的参苗,是一斤一百个,算来每个也就有指甲盖那么大。因为个体太小,很难在深海里存活。

采访:王印庚:参苗如果太小的话,容易受涌流的作用,把它带走,因为这时候海参小,它的苗的附着力太小。

解说:在海参的腹部,通常有3排很小的管状的突起物,这些就是海参的管足。海参的爬行就是依靠这些管足吸附力来进行的。越小的海参,管足的吸附力就越弱。海里浪高水急,这些小参苗的吸附力又很小,所以就站不住,就被海浪全给冲走了。王教授还告诉于清崴,参苗太小,除了容易被风浪吹走外,还会面临其他的威胁。

采访:王印庚:海参在海洋里头,这是个非常复杂的环境。那么除了这个涌浪的作用,同时还有这些敌害生物,敌害生物对小的参苗来讲很容易把它吃掉。那么参稍微大一点它有一定的躲避能力。

解说:听完王教授的解释,于清崴心想,既然自己之前投的苗太小,那多大的苗才算合适呢。

采访:王印庚:我们建议海参苗的大小应该在20到50头,也就说每斤在20头到50头大小。

解说:于清崴明白了,当初自己投进海里的参苗都是一斤100头的大小,因为个体太小,这些参苗有的被海浪冲走了,有的也可能被海里其它的生物吃掉了,所以自己才会损失两千万的参苗。现在好了,知道了投苗对海参苗大小的要求,今后投苗,只要按照每斤20头到50头的标准,挑选出符合大小要求的海参苗,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可是王教授告诉于清崴这投苗的事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不光是参苗的大小有要求,像于清崴这样,把海参苗从育苗室直接投放到海里的方式也是不对的。

采访:王印庚:从育苗室直接放到大海里面,它对大海的适应能力就比较差。从目前来看它的成活率还是比较低的。

解说:育苗室里的参苗就好比是温室里的花朵,娇生惯养的,没有过渡,一下子放到外面恶劣的环境里,它是经不起风浪的。

采访:王印庚:我们要通过池塘中间暂养,也就说通过一种过渡,生态型的过渡。室外的生态环境,它慢慢会适应。

解说:于清崴这下明白了,投苗之前,还得给育苗室里的海参苗搬个家。

采访:王印庚:把室内的小苗你比如说两百头左右的小苗,通过土池暂养一年,我们可以生长到20头到50头,这么一个大小,那么经过这个过程以后,苗从个体来讲,会长到比较适应海区的大小,同时它也接受天然一种驯化过程。

解说:经过了过渡池的暂养,让海参苗适应室外的环境,是为投苗做准备,而为了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参苗在海里的成活率,王教授还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通过池塘的换水方式,锻炼这些参苗的生存能力,

采访:王印庚:因为海区风浪比较大。海参受到应激作用以后,它可能会漂浮于海区,这种池塘的水它是通过大排大放,我们进行大换水,这种换水也就是说接近海区水的刺激,是我们海参接受对海水流动性的一种生态化的养殖方式。

解说:吃一堑,长一智,按照王教授教的方法,于清崴建起了过渡池,把那些打算投进海里的参苗都先在过度池里进行暂养,等它们都长到一斤20头的大小,再进行投苗。这这个经验,于清崴是花了2000万学来的。富有戏剧性的是,接下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却让于于清崴躲过了灾害,又长了一分见识。

采访:于清崴:风浪能有一米多高,岸边人都站不住。

解说:2008年8月,突如其来的台风“莫拉克”,让长海县周边海域的许多海参养殖户都受到了不小损失,许多人的海参马上就要收获,却在这场意外之后,几乎就面临绝收。

采访:于清崴:第二天早晨风停了,我就到我那海边去看,我发现了不少的海参。

解说:看到眼前的情况,于清崴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他知道,海参这东西,本身就娇贵,如果被浪冲上了岸,先是化皮,接着就是死亡,肯定没得活。于清崴也暗自庆幸,因为自己的海参苗正在过渡池里暂养,还没有投到海里,所以幸运的是这场台风并对他没有造成损失。

于清崴:深海海参养殖扔钱扔石头就能发大财(5)

采访:

记者:苗都在?

于清崴:在,我心里也挺高兴。

解说:台风过后,虽说于清崴没受啥损失,可他还是心有余悸,他开始琢磨,海参属于底栖类的海洋生物,一场台风咋就能把这些生活在海底海参都给吹到了岸边呢,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如果现在不弄明白,没准今后吃亏的就是自己。

采访:于清崴:我就找市海洋局的专家,他说这里虽然有礁石比较平坦,你还得往海里人工造石,造礁。

解说:台风之所以能把海参都吹到岸边,是因为大连市周边的海域,水下的地势都相对平坦,并且海底的礁石也不多,而海参和鱼类不同,它们无论是生长还是觅食,几乎都是附着在水下的礁石上的,这样就算是遇到大的风浪,或者其他生物的攻击,它们也能借助礁石来躲避。所以,在几十米深的海底,礁石就是海参最好的庇护所和赖以生存的家。

采访:

于清崴:海洋局说你必须弄石头往海里投。

记者:你听他们的话了吗?

于清崴:我听了。

解说:听完海洋局的说法,于清崴觉得这造礁的事可是大事,苗投下去,没礁石可不行,所以这造礁的事还真不能耽搁。

采访:于清崴:当时我就是包一个石矿,找石矿老板谈,我说这石头有多少我要多少,你给我放炮打,我就成车24小时车往港上拉,港上有船往海里运。

解说:为了造礁,于清崴花了六千万包下了矿山,加班加点干,可是一个月过去了,造礁的进度远远没有于清崴想像的那么快。这时候于清崴着急了,因为自己过渡池里的海参苗已经长了快一年了,差不多都到了30头的大小,按照专家的说法,这个大小就可以投苗了。而且自己之前已经赔了两千万,如果早点投苗,就能早点赚钱,收回成本啊。着急上火的于清崴为了能早点投苗,一拍脑门,就做出了一个决定。

采访:于清崴:那个船在那面造,我就在这块给苗全部撒下去了,为了急收成本。

解说:一边造礁,一边投苗,这样的方法在于清崴看来是个一举两得的事,因为造礁的进度快了,投苗也没耽误。2009年的夏天,于清崴的造礁工程完成了,过渡池里的海参苗也全部投进了海里,那时的于清崴心里是那个美啊,心想,这下好了,礁也造了,苗也投了,这次,离发财也就不远了吧。

采访:于清崴:这次我心有成竹啊,保证是一点毛病没有。给海参建房子,它有地方住就可以了。

解说:可是,几个月后,于清崴发现,自己的海参怎么都不长个,甚至还出现了化皮的现象。

采访:于清崴:过了四个月吧,我又弄我家潜水员下去看,打上来海参苗不太理想,人家的比方下去有三四个月是圆形的,油亮油亮的,咱家海参有些都化皮的。

解说:这次于清崴迷茫了,心里更不是滋味。上一次两千万的损失,是因为自己没有搞明白投苗的要求,盲目的投苗,可是这次,自己全是按照专家的建议,在投苗的时候挑选了大小合适的参苗,也都经历了过渡池的暂养,而且自己也造了礁,为啥海参还是出问题了呢?于清崴想不通,难道是海参生了什么病吗,这些海参如果再有闪失,那自己真是承受不起了。好好的海参,又被自己养出了问题,于清崴实在没有面子再去请教专家,可是不找又不行,无奈之下,于清崴只好再一次求助王教授。

采访:

于清崴:这次我厚着脸皮又坐飞机上青岛找王教授。

王印庚:我觉得应该还是有些不合理的地方。

解说:王教授向于清崴详细的了解了情况,在得知于清崴一边投礁一边投苗的做法后,他觉得这些海参之所以不长个,甚至化皮,就跟礁石的投放有关。

采访:王印庚:当时我的分析说投礁有点盲目。第一就是说这个参礁投放的时机,我觉得不是太合理。

解说:王教授告诉于清崴,一边投礁一边投苗,这样的做法会直接影响海参的生长。

采访:王印庚:参礁通过几个月的时间,通过生长单胞藻,以及浒苔、褐藻类给海参提供食物。所以说我们投放参礁,必须把这个时机安排好。

解说:像单胞藻、褐藻、这些藻类植物是海参主要的食物,这些藻类通常需要三到四个月的时间才能在礁石上生长,如果投礁之后马上投苗,礁石上还没有生长藻类,那海参也就没了食物,所以海参不长个。

采访:王印庚:第二个问题投放的石头没有很好地处理,我们一般来讲这个石头是用炸药从山坡上炸下来,炸药的成份含有大量的硝,这些硝附着在石头上,对海参也是起到了一种副作用。

解说:作为一种化学残留,硝对海参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海参接触到含有硝的物体,就会出现吐肠,化皮这些现象。所以王教授建议于清崴,这些从矿山上炸下来的礁石,在投放到海里之前,一定要控硝。

采访:王印庚:控硝我建议通过风吹雨打,放置三个月以上,把这些硝铵的成份进行分解。

解说:听完专家的建议,于清崴这才明白过来,投礁的事其实也不简单,只有在正确的季节投下安全无污染的礁石才是关键。因为礁石的问题,于清崴第二次投到海里的参苗又要面临很大的损失,但是于清崴并没有太多的沮丧。因为从这次的失败里,他自己又有了很深的思考。

采访:于清崴:以前都走过很多弯路,经过专家的帮助,一点一点地咱自己积累一些海底这些经验,多学。你自己盲投苦干,累死了你也赚不着钱,还得赔钱。

解说:两次失败,两次赔了钱,也让于清崴出了名,但是于清崴明白了一个道理,以后养海参,不讲科学是不行的。

采访:于清崴:搞农业和搞海洋水产,你必须有一个科学专家的团队,才能把这事情做好。

解说:2010年,于清崴放弃了之前的育苗生意,专心做起了海参的深海养殖,有了这两次失败的教训,于清崴养海参,还真是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他自己竟然还编出了一个深海养参的顺口溜:育苗室里选大小,过渡池里锻炼苗,炸山取石要控硝,秋冬季节再投礁。

现在,于清崴因为在广阔的深海里养出了一流的海参,再一次出名了,不光是人出名,他养的海参在大连也是家喻户晓,凭借着自己优质的海参,于清崴还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做起了海参的深加工,他家的参,个头大,品质好,市场的销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好。

采访:

潜水员:肯定比别的地方的海参好。

记者:你能跟我比划一下有多大?

潜水员:就是这么长,20多厘米,到二十五六厘米,这么粗这么长

于清崴:最大的都是一斤多左右,一斤多。

主持人:面对失败,能够不断的总结教训,积极地寻找科学的方法,于清崴在海参的深海养殖这条道路上,最终取得了成功。希望于清崴一波三折的养参故事,也能给其他的养殖户们带来启发。

上一篇池塘刺参养殖的3个关键环节

下一篇海参的工厂化养殖初步探讨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