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海参养殖概述之刺参的生物学特点及个体发育介绍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16 10:50:43标签: 海参 当前位置:花艺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一、海参的生物学特点

  刺参又称沙口巽,为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木盾手目的重要经济种类,刺参属温带种,是一种最主要的食用海参,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沿岸浅海,如日本、朝鲜及俄罗斯远东的近海。刺参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山东和江苏省近海,是唯一能生长在黄海、渤海区域的温带种类。

  外部形态 刺参体呈扁平圆筒形,两端稍细,体分被、腹两面。原为辐射对称,后转为左右对称。身体柔软,伸缩性很大。当其受到外界的刺激时易收缩;当其爬行时体先收缩后伸展,呈蠕虫状。伸展时最大体长可达40多厘米。

  体背面分为两个辐部(步带区)及三个间辐部(间步带区)。背面有4-6行圆锥状的肉刺(又叫疣足),是变形的管足。腹面比较平坦,为三个辐部及两个间部。整个腹面有密集的小突起,称管足。管足的末端有吸盘。管足在腹面大致排成三个不规则的纵带。

  触手位于体前端腹面,通常有20个木盾状触手围在口的周围,呈环状排列。触手生在圆筒状的柄上,前端宛如花瓣一般,瓣的裂片常常呈短的水平分叉。刺参靠触手的扫和抓将食物送入口中。口位于围口膜中央,其入口处呈环状突起。肛门位于体后端且稍偏于背面。生殖孔位于前端背部距头部1-3cm的间辐部上,呈一凹孔。此孔色素较深,在生殖季节明显可见。除生殖季节外,此孔难以看清(见图)。

  内部构造

  体壁体切开后可见到供人食用的体壁。刺参的体壁柔软,富有胶质,由以下四层组成(见下图):

  (1)上皮层:上皮层由单层的表皮细胞所组成,包在体表起保护作用。表皮细胞能分泌粘液,润滑身体。

  (2)皮层:上皮层下面为厚的胶质皮层,主要为结缔组织。刺参商品质量的好坏主要依据皮层的厚薄及丰满度。上皮层与皮层之间埋有无数细小的石灰质骨片。石灰质骨片,形状随年龄而变化。幼小刺参的桌形骨片塔部细高,底盘较大,周围平滑;老年刺参的桌形骨片塔部变低或消失,只剩下小形的穿孔盘。

  (一)刺参栖息的环境条件

  1、水温

  刺参是一种寒温带品种,最适生长水温为8~15℃,海水温度低于3℃以下时,摄食量减少,活动迟缓,逐渐处于半休眠状态;水温达到17~19℃时,摄食强度大幅下降,日趋不活跃;水温超过21℃以后逐渐进入夏眠。在人工养殖过程中会发现温度亦有偏差,个别在17-18℃时表现的活力很足。

  2、盐度

  刺参属狭盐性动物,一般都生活于盐度正常的海区,成体参适盐范围为27~35‰,最适盐度为28~32‰。通过近几年的养殖实践看,刺参对低盐度也有一定的耐受力,而且其稚、幼参与成参对低盐度的耐受程度也有所不同。

  3、底质

  底质不同刺参的分布状况也不同。刺参喜欢栖息于岩礁乱石底质,有海带草丛生的泥沙或沙泥底也有刺参分布,纯细沙底或纯泥质底几乎看不到刺参。这是和刺参天生对抗天敌的能力薄弱,寻求掩体保护有关,故此,在人工水泥池养殖模式中海参聚集角落和爬壁亦是一样的道理,属于正常现象,不建议改变其生活模式将刺参赶下池壁。

  4、深度

  刺参一般分布在从潮间带直至水深20m的海底,在某些海域,20~30m深处也有刺参分布。其中以5~15m的海底分布较多,15m以下因饵料缺乏等原因分布量逐渐减少幼参存在。

  (二)饵料、食性及生长

  刺参的饵料是泥沙中的单胞藻类(主要是底栖硅藻)、原生动物、小型动植物,如有孔虫、腹足类及桡足类;鱼卵、动物的幼体、混在泥沙里的大型藻类的碎片、虾蟹蜕下的壳、腐殖质,以及其他有机碎屑等。刺参的摄食无选择性,凡是能粘着在触手上的一切物质都会被送入口内。

  (三)呼吸及运动

  海参体内的呼吸树是营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此外皮肤和管足也具呼吸作用。温度不同刺参的耗氧量也不同。在其正常活动的温度范围内,成体的耗氧量为0.4~0.8ml/小时。

  刺参的运动主要依靠腹部密生的管足和身体横纹肌、纵纹肌的伸缩,进行缓慢而有节奏的运动。

  (四)排脏与再生

  刺参在受到强烈刺激时,常把内脏包括胃、肠、呼吸树、背血管丛、生殖腺等从肛门全部排出体外。如温度的剧升或剧降、污水以及其它物理与化学刺激都易引起刺参排脏。在适宜条件下又可重新生出新内脏。

  刺参的再生力也很强,若将肉刺切除,5~7天后出现小的隆起,30天后完全再生;若将触手切除,7~10天后伤口愈合呈突状隆起,25~30天后再生至和原来等长度的触手,能营正常的摄食活动;若在体背或腹部切开2~4cm长的伤口,经5~7天后可完全自愈。将刺参横切成两段,部分刺参切断处的伤口5~7日可愈合,但是不能正常愈合、造成死亡的情况也较多。

  (五)夏眠

  刺参的年生活周期与生活环境中的水温有密切关系,水温低于3℃正常活动受阻,不活跃;水温回升到8~10℃时刺参逐渐进入活动盛期;而水温继续上升至19℃以上时刺参活动明显迟钝,摄食减少,消化道开始退化,水温达21℃以上时刺参开始停止摄食,排空消化道,陆续潜伏到礁石底下或缝中等隐蔽场所开始夏眠。刺参开始夏眠的温度与年龄有关,幼参夏眠开始温度要高于成参。刺参夏眠期一般为3~4个月。当水温降至19~20℃后,开始复苏,陆续从隐蔽场所爬出,开始活动与摄食。

  (六)敌害

  刺参的防御能力很弱,海鸥也会吃某些潮间带的海参,在夏季索饵、回游的鲑、鳟鱼类的胃中曾发现有刺参,海星类、蟹类的某些种类能捕食体长3cm以下的幼参,鲈鱼、虾虎鱼、鲷科鱼类对参苗也有一定威胁,尤其是对向增养殖海区投放下沉过程中的参苗易造成伤害。

  二、刺参的个体发育

  刺参的个体发育指从受精卵到成体为止的发育过程,包括胚胎发育期、浮游幼体期和底栖生长期,各期之间有变态过程。

  (一)受精

  刺参是体外水中受精的类型。在环境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受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卵的成熟度,未成熟或过熟都不能受精。卵子受精之后有受精膜举起,一般就依此作为卵子受精成功的标志。

  (二)卵裂

  卵子受精之后即开始发育,首先由单细胞的受精卵经过一系列重复的分裂形成一个多细胞的胚体,这个过程称为卵裂。刺参属于辐射等裂和全裂类型,其特点是分割沟遍及整个卵子,分裂球大小相等。

  (三)囊胚期

  刺参的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中空的囊胚,进入囊胚期。囊胚是卵裂的结果,是受精卵经一系列重复分裂而形成的多细胞胚体,外形像桑椹状,故又称为桑椹期。

  (四)原肠期

  在囊胚末期后,逐渐形成一个双胚层的胚体,即进入原肠期。发育至原肠期后,胚体即以幼虫形式从受精膜内孵出,在水中自由浮游生存,也称为浮游期。

  (五)耳状幼体

  由原肠期进一步发育的幼体从侧面看很像人的耳朵,故称之为耳状幼体(又称耳状幼虫)。耳状幼体又分为初耳幼体(又称小耳幼体)、中耳幼体和大耳幼体。初耳幼体结构简单,幼体刚长出明显的口前臂与口后臂,其他臂不明显。消化道已明显分为口、食道、胃、肠与肛门。在胃与食道交界处的左侧有体腔囊,由于消化道的沟通,此期幼体开始摄取外界食物。中耳幼体的6对幼体臂粗壮明显,在食道与胃交界处的后侧出现半环体形的水体腔,水体腔呈拉长的扁囊状。大耳幼体的6对幼体臂很粗壮,身体两侧出现5对球状体,在半球形的水体腔上逐渐长出5个囊状的初级口触手原基和交互排列的辐水管原基。

  (六)樽形幼体

  此期幼体已失去了前期所有的背腹扁平形态,而逐渐变为圆桶形。因形状很像被囊动物海樽,故名樽形幼体。由耳状幼体变为樽形幼体的过程中,幼体体形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直观上的突出的特点是幼体体长明显地急剧缩小,大约缩小一半左右,身体由透明状变为暗灰色。此期仍可见五对球状体。原有的纤毛带很快地失去原有的连续性而变成了五条环形纤毛环。

  (七)五触手幼体

  此期,五个触手伸出前庭,因此而得名。其形态主要发生如下变化:口凹腔加宽,五触手从前庭突出并各逐渐生出侧枝;幼体的纤毛带逐渐退化,最后完全消失,开始进入附着生长期。

  (八)稚参

  五触手幼体后期的形态基本为成参的雏形,幼体又开始拉长,并在表面形成一些形状很规则的蜂窝状钙质板;同时,在幼体腹面后端肛门的下方生出第一个管足,幼体即开始行底栖生活。此时,外形和生活习性均与成参相似,故称稚参。

上一篇海水养殖罗非鱼需要注意事项

下一篇如何饲养越南石龟的中、成龟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