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人工培养泥鳅苗一般要注意什么?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16 10:15:59标签: 泥鳅 当前位置:花艺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胎发育的温度与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水温 28 ℃ 内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水温升高而时间减少。孵化率的高低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以同一批卵进行对比试验的结果是:水温 15 ℃ 时为 80 % ; 20 ℃ 时为 94 % ; 25 ℃ 时为 98 % 。

人工培养泥鳅苗一般要注意什么?

泥鳅受精卵孵化水温范围为 18 一 31 ℃ ,适宜水温为 20 一 28 ℃ ,最适水温为 24 一 25 ℃ 。孵化时间随水温高低而不同 。即孵化时间与孵化温度、孵化积温呈负相关,水温在 14 一 21 ℃ ,平均水温 18 ℃ 时,受精卵出膜需 46 小时 45 分钟;水温在 21 一 24 . 5 ℃ ,平均水温 22 . 5 ℃ 时,受精卵出膜需 30 小时 40 分钟;水温在 23 一 26 ℃ 范围内,平均水温在 24 . 5 ℃ 时,受精卵出膜需要 27 小时 40 分;而在水温 25 . 5 一 29 ℃ 范围内,平均水温在 27 . 5 ℃ 时,受精卵出膜只需 22 小时。

泥鳅的卵子受精后,原生质向一端移动,形成胚盘。受精后 2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6 ℃ 时开始第一次卵裂而进入 2 细胞期。受精后 2 小时 30 分,当水温 19 ℃ 时进行第二次分裂而进入 4 细胞期,也有个别卵已完成第三次分裂而进入 8 细胞期。受精后 7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9 . 5 ℃ 时进入桑葚期,有的已发育到囊胚期。受精卵 10 小时 45 分,当水温 17 ℃ 时,细胞逐渐下包,进入原肠初期,有的已发育原肠中期。受精后 28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4 ℃ 时,胚体形成,但尚未出现肌节,。受精后 34 小时 40 分,当水温21 ℃ 时,胚胎上形成13 个肌节,眼泡出现,尾部出现 KuPffev氏泡。受精后 36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7 . 5 ℃ 时,肌节增多至 17 节,耳囊出现;有的已有 22 个肌节,肌肉能够轻微收缩,卵黄囊成为梨形。受精后 46 小时 45 分,当水温 19 ℃ 时,心脏形成,每分钟收缩 24次,有少量血液,但血管尚未形成;头部嗅囊长成,尾部脱离卵黄囊,能来回摆动。再经过 2 小时,鱼苗即从卵膜中孵出。

受精卵经过 48 小时 45 分钟以后,鱼苗从卵膜内孵出,全长达 3 . 5 一 3 . 7 毫米,肌节共 40 节,躯干部 27 节,尾部 13 节。体色呈透明状,背部具有稀疏的黑色素。卵黄前端上方有胸鳍的胚芽。卵黄前端和头部具有孵化腺。 2 对鳃丝裸露,可见到鳃丝内有循环的血液;消化道呈直线形,位于卵黄囊的背部,末端(肛门)被鳍褶封闭。卵黄囊位长囊状,前端膨大,紧贴腹部下方,与体轴平行排列。吻部突出,口未开启;吻端具有黏着器官,鳅苗借以使身体悬挂在水草或石块上。系统已形成,居维氏管在卵黄前端,比较粗大,因此和水的接触面也较大,起着呼吸作用。

刚孵出的泥鳅全长 3 . 5 一 4 毫米,身体透明,不能自由活动,只能用头部的吸附器附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过 3 天左右,卵黄被吸收完,苗体才能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应将其转移到鳅苗池饲养。培育泥鳅苗种,土池比水泥池要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为泥鳅苗种提供更适口的开口饵料,土池水质比水泥池更加稳定。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方法

目前,由于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不够成熟,普遍存在转食阶段存活率偏低的“瓶颈”问题[2],鳅苗生产成本偏高,养殖的鳅种主要依赖野生捕捞,数量、质量和规格都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泥鳅养殖业的发展。现阶段鳅苗开口饲料大多以蛋黄、鱼粉、豆浆、轮虫、卤虫幼体、豆饼粉糊、微粒子配合饲料为主[3-5],而投喂鲤鱼配合饲料粉料匀浆液上清液进行开口没有成功的经验。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 鳅种来源

供试亲鱼全部由重庆市三亚湾水产市场购得。

1.1.2 饲料及繁殖设备

供饲饲料为鲤鱼配合饲料粉料(8081号,重庆双桥正大有限公司)。繁殖设备主要利用网箱和室内水泥养殖池进行产卵、孵化和培育。网箱选用长×宽×高为2.5米×1.0米×0.5米聚乙烯材料的筛绢网(100目)制作并加盖10目网片。室内水泥养殖池的规格是4.5立方米/个(3.0米×3.0米×0.5米)。

1.2方法

1.2.1 繁殖时间的确定

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繁殖期为4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部分较热的地区能繁殖到9月中下旬,产卵高峰期为5~7月份,北方地区繁殖期会有所推迟。生产实践中一般以当地水温恒定在18℃以上的时间来确定泥鳅可开始繁殖的时间,繁殖水温为18℃~30℃,最适繁殖水温为22℃~25℃。在长江以北或气温回升比较慢的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的水温及天气合理安排催产时间。本试验人工催产时间为2013年7月25号,测得水温平均23℃。

1.2.2 亲鳅的选择

供试亲鳅应选择体质健壮、体形端正、体色正常、无伤无病的雌雄泥鳅。雌鳅的个体以体重20~40克,体长15~20cm为好;雄鳅的个体以体重10~15克,体长为10~15cm最佳。

1.2.3 亲鳅的雌雄鉴别和比例

一般体长达6cm以上的个体我们都可以通过胸鳍来判断其性别。雄鳅的胸鳍较长,末端尖而上翘,胸鳍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珠星,当鱼体静止不动时呈镰刀形;雌鳅胸鳍较短,末端圆钝呈扇形,胸鳍第二鳍条与第三鳍条基本等长,基部无骨质薄片和珠星。雄鳅背鳍末端两侧有肉质隆起;雌鳅无异样。生殖季节雌鳅腹部膨大柔软,略带透亮的粉红色或黄色,生殖孔大;雄鳅腹部扁平,挤压时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开展繁殖催产要求雌、雄比例为1:1.5~2。本试验人工繁殖选用雌雄亲鳅分别为150尾和300尾。

1.2.4 人工催产

人工催产前将室内水泥池和孵化网箱和网片进行聚维酮碘消毒处理后,加水到水深50cm并布设网箱网片。催产剂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30国际单位,用0.9%的氯化钠溶液稀释后进行肌肉注射。注射时使用4.5号(4~6号都可)针头,注射部位是背鳍后方的背部肌肉发达处,针头方向倾向鱼头并与身体呈30~45度角,注入深度1.5~2.0毫米,雌鱼注射剂量0.2毫升/尾,雄鱼减半。注射前先用干净卫生的毛巾轻柔的吸干亲鳅体表水分再包裹固定,然后左手抓住亲鳅,露出背部,待亲鳅安静时对准背鳍基部后1cm处迅速进行注射。注射时要求快进慢注快出。注射后最好用棉球蘸取消毒酒精进行伤口消毒。注射完成后,将亲鳅放入网箱中。为防止亲鳅吃卵,网箱上加盖10目网片,使网片入水5~10cm深即可。上层网片分装隔离亲鳅,下层网箱用于收集卵粒。未用完的药品放在干燥、阴凉处避光保存;已兑好生理盐水的放在冰箱保鲜保存,及时用完。一般下午3~5时注射,第二天清晨以后开始产卵,有利于提高产卵、受精率。第三天清晨移除亲鳅后,每个网箱四周加设4个气石昼夜不停充气以利于受精卵孵化,调整气石气流速度不致使网片漂浮晃动。

1.2.5 孵化

受精卵孵化期间,采用“样方法[6]”进行受精卵计数三次取平均值,即先测出全部布卵区域的面积,后有代表性的选取6个样方进行计数并计数未受精的白卵。从产卵第三天开始,陆续有鳅苗破膜而出,到第四天全部出完,剩下的为未受精的白卵。为防止未受精白卵和卵壳败坏水质,鳅苗全部破膜后进行换箱,去除污物将鳅苗转到另一个网箱内进行苗种培育。

1.2.6 苗种培育

鱼苗破膜3天后开始摄食,坚持每日早晚各泼洒鲤鱼配合饲料粉料匀浆液上清液和打捞的浮游动物一次,泼洒量以手电筒灯光照射可见密集饲料颗粒和浮游动物且水色较浅为宜。为防止残饵坏水,切不可饲喂过量。经过1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到1厘米左右时,如发现网箱箱壁上粘附大量残饵颗粒而妨碍网箱内外水体交换时,应及时换箱。经过2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到2厘米左右时,一旦发现出现鳅苗浮头时,应及时分箱。经过30天左右的培育泥鳅体长可达3~4厘米。同样的采用“样方法”进行苗种培育前后两次计数,每次计数三次取平均值。

2 试验结果??

? ??

受精率 =(受精卵总数N-未受精白卵数n)/受精卵总数N ×100%

? ? ??

孵化率 = 苗种培育前鳅苗数M /(受精卵总数N-未受精白卵数n)×100%

? ? ? ? ? ? ??

成活率 = 苗种培育前鳅苗数M /苗种培育后鳅苗数m ×100%

? ? ? ? ? ? ??

采用“样方法”可计数出:受精卵总数N平均为16754粒,未受精白卵数n平均为1068粒,苗种培育前鳅苗数M平均为15822尾,苗种培育后鳅苗数m平均为7120尾。计数可得:受精卵93.62%,孵化率99.14%,成活率45.00%。

泥鳅人工催产技术有哪些?

1、人工催产和授精方法

催产适温为22~28℃,最适水温为25℃,催产药物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垂体(PG)的效果好。HCG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100~200IU/尾,PG0.5~1.0mg/尾,雄鳅剂量减半,也可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药物用0.9%的医用生理盐水配制。50~60g雌鳅注射800~1000IU/尾,雄鳅注射剂量为雌鳅的一半,如果雄鳅性腺成熟,精液充沛也可不注射。当水温22℃时,亲鳅14h后便可发情产卵,其中水温在27℃时,效应时间为8~9h。注射时间最好在12:00~13:00,人工授精时间刚好安排在后半夜。

2、授精孵化:

当亲鳅出现追逐现象的时候,轻压雄鳅腹部流出精液。如果雄鳅催产效果不好,可将精巢剪破,用生理盐水洗出精液。把卵子和精子在短时间内同时挤入事先清洗干净的瓷碗或瓷盆内,用羽毛轻轻搅拌,使卵粒和精液混匀,待充分受精后,加入清水,漂洗干净,将受精卵均匀的撒在经过消毒的鱼巢上,放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整个受精过程不宜在强阳光下进行以免杀死精子和卵子。受精卵在20~28℃的水温中都能孵化,最适水温25℃,孵化即可放入孵化缸、孵化槽,也可放入孵化环道内孵化。水质要求清新,溶氧量要求6.0~7.5mg/L。水温25℃时,大约24h即可出苗。2天便可摄食,可投喂熟蛋黄,连喂2~3天即可转入苗种培育池。

3、培育池的选择与使用:

选择水泥池的原因在于鳅苗阶段,鳅苗还没有钻泥的现象。先在池底铺上20~30㎝厚的松软土,并在泥土中混入腐殖质,以利于泥鳅的生长和泥鳅天然饵料的培育。并注入40~50㎝的池水,进水时必须用80目的筛卷进行过滤,在培育池的上方,搭建遮阳棚,育苗池的四周最好也围起防护栏。池水放置少量的水葫芦遮阴降温。池的进出水口要安装拦鳅设施,池中要挖鱼溜。育苗池在使用前10天用生石灰0.3kg/m2彻底消毒,放苗前3天换一次水,每平方施0.3~0.5kg的粪肥作基肥,并且灌入20~30㎝的水。池塘排水口建一集鱼坑,为方便捕捞,池中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35㎝。池进排水口设双层过滤网,泥鳅喜阴暗环境,鳅苗喜欢附着,池中投放浮萍等遮阴物约占总面积的1/4。

4、开口饵料的选择:

一般投喂煮熟的蛋黄,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卷袋中,在装水的烧杯中摇洗,取蛋黄悬浊液泼洒投喂,投喂时环道中水流减慢,投喂量第1天为每100万尾苗10个,第2天15个,第3天20个,每天投喂4次,3天后,苗体的颜色由黑色转变为淡黄色时,便可以出池转入苗种培育池。鳅仔鱼的开口饵料为浮游植物和轮虫。

5、日常管理:

苗种下塘时的前期培育(鳅苗体长小于2㎝)水位一般在20~30㎝,下塘后3天内不加水,以后视鳅苗生长情况每隔一天加水3~5㎝。日投喂量控制在3~5%,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下午的投喂量占总投喂量的约为3/5。以鳅苗在2~4d内吃完最好,每天观察鳅苗的活动情况,有无缺氧现象、有无病害发生。气温在30℃ 以上时加盖遮阴网,消除敌害,通过近30天培育,鳅苗长到5~8㎝,就可以转入成鳅池进行养殖。苗中后期培育(鳅苗体长大于2㎝)水深控制在30㎝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苗种用1kg黄豆磨成15kg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投喂。随着鳅苗的长大要定期清洗饵料台,做好饵料台、工具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药。也需要防止敌害入侵及泥鳅的逃逸,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6、饵料培育与选择:

在苗种培育时,在苗种培养池的边上建一个蚤(藻)种培养池。在苗种培育期,鳅苗主要以水中的轮虫和水蚤为食。水体浮游生物的培养,基肥可用鸡粪、猪粪、绿肥等,以发酵鸡粪最好。每平方米水面用250g。培养时应使池中溶氧达到5mg/L以上,pH值7.0~8.0,底层水氨氮小于0.2mg/L,透明度30~50㎝为宜。鳅苗下池后1~3天向池中泼洒豆浆以培养浮游生物为鳅苗增加饵料。每天泼洒1~2次,同时投喂配合饲料(麦麸、豆渣、米糠、饼类、鱼粉),配合饲料为粉状,投喂时用水调成泥状,用手捏成泥球,每个池均匀投喂5~7处。泥鳅为杂食性鱼,体长5㎝时食小型浮游甲壳类、轮虫、浮游植物;体长5~8㎝时,除食小型甲壳外,还食水蚯蚓、摇蚊幼虫;体长8~9㎝时,摄食硅藻和植物的根、茎、叶;10㎝以上摄食植物性饵料。推荐阅读泥鳅苗养殖技术有哪些?

上一篇泥鳅养殖技术那些要求?

下一篇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有哪些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