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鲵,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的野生动物,由于它在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因此被人们俗称为“中国娃娃鱼”。它是地球上生存至今最大的两栖动物,体长可达到2米,它的进化相当成熟,能上陆地能下水,而且处于山溪、河流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几乎没有天敌。中国大鲵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1.7亿年,曾与恐龙处于同一时代,被认为是“活化石”。
一、娃娃鱼的价值
然而,在野外,这种古老而珍稀的野生动物,却面临着危险的境地。目前,中国特有的中国大鲵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比中国大熊猫的绝灭风险更高,同时还位列全球进化地位最独特和最濒危两栖动物名录。
与此同时,由于大鲵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中国,人工养殖大鲵广泛兴起,在高档酒店中,一条大鲵动辄几千元,成为饕客口中的奢华享受。野外种群也因此受到极大的认为捕捞压力,即使在国家明令禁止的情况下,偷猎和黑市交易依然猖獗。
“对中国大鲵进行过度开发供人类食用,在较短时间内对野外动物的数量产生了灾难性影响。 除非紧急地采取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否则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的未来将面临严重危险。”英国伦敦动物学会Samuel Turvey认为。
二、危机中的野生中国娃娃鱼
“在2013年至2016年间,我们在中国进行了大范围的实地调查和访谈,发现曾经广泛存在的中国大鲵在调查范围内变的比预期更少,同时存在很多非法偷猎。”研究人员在发表的其中一篇文章中如此写道。
在这四年时间中,研究团队在16个省的97个分布点进行了实地调查,但是遗憾的是在调查范围内,研究人员常常难以看到中国大鲵的踪迹,仅在4个分布点发现了24只中国大鲵。研究团队还对被调查区域附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有85.5%的被调查对象认识中国大鲵,46.9%的被调查者称在野外见过大鲵,但是最后一次在野外见到中国大鲵的平均时间是18.96年前。在研究人员没有监测到中国大鲵的93个分布点中,有74个分布点的被调查者称没有见过大鲵,另外19个分布点都有人目击过大鲵,但是在这19个分布点中,其中有18个分布点拥有中国大鲵养殖场或者附近有过大鲵放归活动。只有一个分布点周围没有养殖场也没有过放归活动,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被看到的中国大鲵应为野生。
“野生大鲵的现状可能比我们的数据显示的还要糟糕,在我们监测到大鲵的两个地方,在我们调查前刚刚有过中国大鲵放归行动。”研究人员写道。
三、新发现:中国娃娃鱼至少有5个物种
中国大鲵所处的危险境地,还远远不止数量上的稀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等研究人员耗费近十年研究发现,中国大鲵并不只是一个物种。在十年间,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70个野生和1034个来自养殖场的中国大鲵样本,对野生和养殖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中国大鲵至少存在五个物种,甚至有可能有8个物种。
从前,大鲵从分类上主要有三种:中国大鲵、日本大鲵、美国大鲵,而现在的发现,大鲵的物种至少将有7种。有研究数据支撑的五个物种分别被命名为陕西种、四川种、广西种、贵州种和安徽种,它们大致分布在黄河、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水系流域,各物种间分化时间保守估计约为1025万至471万年以前。同时,研究团队还在养殖场种群中意外发现另外两个独特支系,加之记录分布于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种群,因此他们推测中国大鲵有可能包括8个物种,但这一结论尚待进一步考察研究确定。
“中国大鲵受威胁的程度可能被低估了,如果不对大鲵进行基因评估,那么现在的保护策略甚至有可能是有害的。”研究人员这样写道。据车静介绍,物种是制定保护措施最基础的分类单元,中国大鲵长期以来被当作一个物种对待,且没有区分不同地理种群,这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如果不及时调整,不当保护可能造成巨大的遗传资源损失甚至物种灭绝。
四、保护政策急需改变,野生大鲵,卖出万元高价
过去,人工养殖中国大鲵被视为一种保护措施。现在,有很多养殖场都在对中国大鲵进行圈养,而养殖的中国大鲵的子二代可以合法上市,供人们食用。野生大鲵繁殖出来之后进行人工饲养的叫做子一代,再下一代叫做子二代,此前,一条2公斤重的中国大鲵被卖出了1万元人民币的高价。
能够自我维持的养殖种群对于一个物种来说也许是有利的,然而中国大鲵的养殖却要依靠野生个体来促进养殖种群的增长,这就造成了一种情况,就是绝大多数繁殖个体需要直接从野外捕获。这对野生大鲵保护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与此同时,养殖个体普遍存在遗传背景不清楚的问题,随机交配造成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下降。
目前,中国的养殖场中有上百万条中大鲵被放归到当地的河流中,这是政府推动的一项保护行动,但是在放归之前,并没有进行基因检测,也没有考虑到放归的大鲵是否患有疾病。
此前,中国在放归大鲵的时候都是基于中国大鲵是一个种群这个基础,并没有考虑有可能对放归栖息地内的潜在野生个体造成基因污染。未来,若进行放归,研究人员建议更应该选择与野生个体遗传背景较为接近的养殖个体进行放归。
“基于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全面开展中国大鲵遗传资源的调研和分析,加强新技术手段应用,对发现的不同物种进行种群大小、遗传多样性、分布地等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以及时调整相应保护策略和措施,对于小种群物种,特别优先保护。”车静说。
“未来对中国大鲵的保护,除了要解决偷猎以及栖息地减少的问题,还要合理保护这种可以追溯到恐龙时代的神奇动物的遗传谱系。”研究人员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