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殖河蟹,是利用稻田的生态环境,辅以人为的工程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河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挖掘稻田的生产潜力,达到稻蟹双增收的目的。近年来,各地都在水稻田里进行扣蟹的培育和成蟹的养殖,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稻田的选择和工程要求
养殖成蟹的稻田,一般应选择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性能良好的田块,面积以3~4亩为宜。养殖成蟹稻田的工程设施,以环沟式和垄稻沟蟹式2种养殖工程设施较为理想,这里介绍一下环沟式养殖工程设施的工程要求:
首先在稻田四周离田埂150~200厘米处开挖环沟,环沟宽60~80厘米、深50厘米,其挖出的泥土将周围田埂加宽垫高,一般田埂宽50厘米、高60厘米。再根据田块大小,在田中开挖成十字型或井字型的蟹沟,蟹沟宽为60~80厘米、深为50厘米。在田边开挖8~10平方米的蟹溜,蟹溜呈长方形,深100厘米,要求沟与溜相通、沟与沟相连,通常沟、溜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2%~15%。沟、溜宜在插秧前开挖为好,为防止坍塌,目前不少地区已用水泥板做护坡。插秧后,清除沟、溜内的浮泥。有些地方在开挖环沟后,田中每隔250厘米挖一条畦沟,沟宽50厘米、深50厘米,并与环沟相通,而不设蟹溜,整个沟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20%~25%。
稻田养殖成蟹的防逃墙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用水泥板、钙塑板、石棉板、油毛毡、玻璃钢瓦、砖墙、网片、双层塑料薄膜等建筑材料,具体的建造方法同稻田培育扣蟹一节防逃墙的建造,对防逃墙的总体要求是:表面光滑、坚固耐用、防逃性能好。防逃墙要高出田埂50厘米,在稻田的四角处建成椭圆形状,板与板的接头处要紧密而无丝毫缝隙,支撑物要坚实牢固。为避免河蟹掘穴造成沟、溜中淤泥增加,可事先布设人造蟹洞,即在蟹沟、蟹溜形成之后,在沟、溜坡离田面25厘米处,每间隔40厘米左右,用直径12~15厘米的扁圆形棍棒,戳成15度斜角、深20~30厘米的洞穴,以供河蟹隐蔽和穴居。为了防止河蟹相互格斗致残,沟、溜两对坡间的洞穴以交错设置为宜。
二、投放蟹种前的准备
在蟹种投放到稻田前,除了建造稻田的养殖工程设施外,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清田消毒、栽好水稻、培植水草等是必要的。
1、清田消毒:当大田整修结束后,每亩用30~35公斤生石灰化水泡成乳液,全田泼洒,以杀灭敌害生物和病菌,并能补充钙质。如果是盐碱地,则应改用漂白粉消毒。
2、栽好水稻:养殖成蟹的稻田,一般宜选择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的高产单季稻品种,如三伏63、晚粳93~207等。最好采用免耕直播法,以减少田内浮泥数量。如插秧,应采用宽行密株栽插,并适当增加沟、溜四周的栽插密度,发挥边际空间优势,以增加水稻产量。育苗及插秧要尽量提前,最好在5月15日前栽好秧,以便尽早把蟹种投放到稻田中,增加河蟹的有效生长期。
3、培植水草: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这充分说明水草在河蟹养殖中的重要作用。水草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生态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河蟹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三、蟹种放养
1、蟹种选择:选用自己培育的扣蟹直接放入稻田,到外地采购。在采购时,要选购肢体完整、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活动力强、无病且体色正常的1龄正常蟹种,蟹种的规格以每公斤80~120只为宜。
2、放养时间:若采用直播法播种的水稻田,一般在三叶期后放养;若采用移栽法定植的水稻田,应在插秧后7~10天放养。
3、放养密度:每亩放养每公斤80~120只的1龄蟹种1000~12000只。
4、蟹种入田方法:蟹种放养前,要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浸泡10分钟,以消灭蟹体上的病菌和寄生虫。若是经过长途运输的蟹种,应先在清水中浸泡3分钟,提出水体10分钟,如此反复几次后进行消毒处理,再行放养。全国各地的气候条件、水质条件、排灌条件、工程标准和管理水平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因此在蟹种的放养规格、放养时间及放养密度方面,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四、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养殖成蟹稻田的水质管理,要按照春浅、夏满、秋勤的原则进行。春季,稻田水位应保持在10厘米左右,坚持每周换1次水;夏季,为防高温,应将稻田的水位加至最高可关水位,坚持每周换2~3次水。若发现河蟹多数爬到田边,吐泡沫呼吸空气,尤其是白天都有大批的河蟹攀爬出水面,受惊也不下水,或一下水马上又上岸,表明水体缺氧或水质已败坏,此时应尽快把陈水换掉。平时还要注意控制水位涨落的幅度,以防止懒蟹的形成;秋季,是河蟹处于摄食高峰的时期,为保证水质清新要定期换水。无论春、夏、秋季,换水的时间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进行,每次的换水量为田间规定水位的1/3~1/2。具体换水量和换水次数应视田内水质情况灵活掌握,每次的换水时间应控制在3小时以内,水温温差应控制在3~5℃以内,一般先排水后灌水,且要防止急水冲灌进田,影响河蟹的正常活动。蟹沟、蟹溜内的水应定期消毒,每亩用10~15公斤生石灰化水后均匀泼洒。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每次换水前不要忽略了水源的水质观察与监测,如发现异常,应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水源的水质质量。
2、水稻管理:养蟹稻田,一般不要任意改变水位或脱水晒田。如确实需要晒田时,只能将水位降至田面无水,也可采用分次进行轻晒田,以防止水位过低而影响河蟹生长。稻田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通常以饼粕作追肥为佳。缓青肥要在5月20日前施完,分蘖肥在6月10日前施完。要尽可能减少追肥次数,尤其要减少化肥的追肥次数和数量。确实需要采用化肥作追肥时,宜用尿素,不宜用碳氢氨、氨水等易挥发、刺激性强的肥料。施追肥应避开河蟹大量蜕壳期,追肥每次每亩用量控制在7.5~10公斤以内。河蟹对农药的毒性比鱼类更敏感,因此养蟹稻田必须严格控制使用对河蟹毒性强的农药。如确需用药,必须选用毒性低的农药,并准确掌握水稻病虫发生时间和规律,对症下药。用药方法要采用喷施,尽量减少农药散落在田水中。施药前,应降低水位,使河蟹进入蟹沟和蟹溜内。施药后应换水,以降低田间水体农药的浓度。用药时,应分批隔日喷施,以减少农药对河蟹的危害。
3、饵料投喂:稻田养殖成蟹的饵料投喂应遵循“四定”原则:
(1)定质:饵料要求新鲜、适口、蟹喜食、营养价值高。河蟹可食用的饵料种类很多,其中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小虾、蚕蛹、蚯蚓、蚌肉、鱼粉、血粉等,植物性饵料有水草、浮萍、藻类、瓜类、麸皮等,还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动物性饵料一定要新鲜,植物性饵料要求无根、无泥、无黄叶。不投腐烂变质饵料,不投粉状饲料,应投小块状或煮熟的麦粒、黄豆、玉米等。配合饲料必须制成颗粒状,并能保证在水中成型6个小时不散。投喂饵料切忌固定一种,应经常更换。
(2)定量:河蟹除杂食性外,还具有耐饥饿性和暴食性的食性特点。如果让其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都不利河蟹的生长发育。因此,定量投喂饵料对河蟹养殖是十分必要的。从理论上说,蟹种从天然水域进入人工养殖环境后,一旦条件许可即可大量摄食,整个生长期内一般会出现2个摄食旺盛期,一个是初夏时节河蟹摄食量较大,另一个是在河蟹性腺成熟之前,也称为河蟹的大生长期。在这2个摄食高峰期,除植物性饵料要满足供给外,还要保证动物性饵料的供应量。当然,饲养河蟹的投喂量还应根据蟹种放养密度,稻田的水质、水温,天气和饵料的质量以及河蟹的摄食情况而灵活掌握。由于河蟹对饵料要求具有多样性,在喂饲过程中,应注意饵料的多样化,动植物物饵料搭配使用,避免投喂单一饵料,尤其是钙、铁、钾等微量元素在饲料中是不可缺少的。虽然河蟹有耐饥和暴食两方面的特点,还要尽量做到足量投喂和均匀投喂,并注意避免忽多忽少的现象。太多不仅造成饵料浪费,还会影响水质,太少会影响河蟹的生长速度,甚至会增加河蟹之间的残杀程度。
(3)定时:河蟹一般白天在洞穴、草丛等隐蔽处栖息,到黄昏、夜间才出来活动觅食。从大生长期的8月份开始,白天也会出来觅食。但在放养密度过大、饲料不足的情况下,即使不是大生长期,白天也会出来觅食。因此投饵时间应定在傍晚6时左右。当水温在10℃左右时,每周投喂2次;当水温在20℃左右时,每隔1天投喂1次;当水温在20℃以上时,每天投喂1次;在河蟹的大生长期,每天上午9时左右和下午6时左右各投喂1次。
(4)定位:即投喂饵料的地点应大致固定,在沟、溜中设立固定的投饵区,不是今天投在这里,明天投在那里。这样有利于河蟹摄食习惯的形成,知道每天到定点处觅食,定点投喂还有利于养殖者观察河蟹的摄食情况和发病情况。一般定位的方法是设置饵料台:一种是在水位线偏上的田埂坡边,依坡而筑起小平台;一种是在蟹沟、蟹溜中设置一个投饵框,投饵框略低于水面作为饵料台。为了使河蟹养成集中在饵料台摄食的习惯,开始投喂饵料时应投喂腥味较大的河蟹喜食的饵料,如河蚌、螺蛳肉等,饵料投喂。
五、消毒补钙
在河蟹的饲养过程中,应坚持每月每亩用10~15公斤生石灰化成石灰浆后泼洒1次,以杀灭稻田水体中的病菌、驱除稻田中河蟹的敌害生物,改善和调节稻田的水质,并能补充稻田水体中河蟹所需要的钙质营养。
六、日常管理
稻田养殖成蟹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六查、六勤”。一查河蟹的生命活动是否正常,勤巡田。二查稻田水体的溶氧,勤做饵料台的清洁卫生工作。三查稻田内是否有河蟹的敌害生物,勤清除敌害。四查稻田内是否有软壳蟹,勤保护软壳蟹。五查河蟹是否患病,勤防治河蟹的疾病。六查稻田的防逃设施,勤维修保养。
稻田养蟹,稻蟹共生,将名特水产品的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结合,改变了稻田单一的种植结构,获得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发展生态农业创出了一条新路,为广大农村发展创汇农业、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