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滩涂养殖贝类发病、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12 01:11:44标签: 蛤蜊 蛤蜊疾病防治 当前位置:花艺农业网 > 渔业 > 手机阅读

蛤蜊

近年来,由于滩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和苗种投放密度的增加,滩涂养殖贝类出现了发病时间早、发病面积大等新特点,从而使养殖者经济损失惨重。为了引导养殖户走科学养殖之路,使养殖户对滩滁养殖贝类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有效防治贝类养殖病害的发生,减少贝类死亡,增加渔农民收入。现将滩涂养殖贝类发病、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简述如下:

一、引起贝类发病、死亡原因

1.外源性病菌入侵。滩涂养殖过程中,经常受到陆地排淡带来水污染和海洋赤潮影响,病菌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文蛤爬到滩面后,无法下潜到泥沙中,停止摄食,出现双壳开闭无力、壳面剥开、肉体呈红色或桔红色、体液外流等症状,直至死亡。

2.气候变化太大。 在滩涂养殖过程中,尤其是潮水退后干露期间,遇暴雨盐度突变;高温季节滩面水温超过35℃以上,低气压闷热缺氧,遇8级以上台风使贝类上堆等,这些都对贝类影响很大。尤其是产卵以后的贝类,由于体质虚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差,因而影响更为严重。

3.养殖密度过大。所谓养殖密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殖面积,二是苗种投放数量,两者都使滩涂处于超负荷状态。另外滩涂都是划块承包,人工围网过多,造成水流不畅,饵料缺乏,生长缓慢,个体消瘦。

4.养殖滩涂自身污染。同一滩涂,重复使用,底质变黑,由于都是高密度养殖,大量的排泄物沉积在泥沙中,尤其是发病死亡的贝类不能及时消除,病菌滋生。

5.养殖潮区选择不当。根据贝类生活习性,小规模贝类苗种喜欢生长在高潮区,随着个体增长,有逐渐向下迁移的习性,如在高潮区养殖成贝,因为下露时间长,尤其在小潮汛期间,遇到连续高温,不仅贝类索饵时间短,而且滩面水体的温度越过贝类适宜温度上限,容易发病甚至死亡。

6.相互感染快。由于高密度养殖,一旦发病,来不及处理,相互感染很快,容易形成连片发病。

二、预防措施

1.选好滩涂。养殖场地的优劣与贝类的生长、成活率有很大关系,因此要进行选择。适宜的滩涂是:潮流畅通、生物饵料丰富的海区,底质以细沙或泥沙质、含沙量70%以上,地势较平坦且松软稳定,不起浪沙脊的潍面为佳。养殖成贝,应选择中、低潮区。养殖大规格贝类苗种的,可选择高潮区下部到中潮区上部。

2.养殖贝类的海水水质应该是海水比重的常年值在1.014~1.020,酸碱度相8.0~8.3,无工业或农业污染的海区。

3.播苗密度:养殖成贝投放2~3厘米的贝类苗种一般应控制在1O0粒/米2 左右。

4.对养殖滩涂,如不能轮养、休滩,在连续养殖2~3年后,必须采取稀养殖、粗养模式,让其有一个恢复休整期,不宜连年高密度养殖。

5.加强滩涂养殖管理工作,如有贝类发病死亡,应及时消除。如遇台风,贝类上堆应及时疏散,高温前应将高潮位过密的文蛤及时向低潮位移放或起捕销售。

6.政府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海洋功能区划,防止过度开发利用。要在科学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办理滩涂承包手续。

上一篇文蛤增养殖

下一篇文蛤网围养殖

渔业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