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一例黑鱼暴发性出血病的分析与治疗方法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08 17:17:13标签: 黑鱼 黑鱼疾病防治 当前位置:花艺农业网 > 渔业 > 手机阅读

黑鱼

山东微山县鲁桥镇是国内著名的“乌鳢之乡”,人工养殖乌鳢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受2014年初商品乌鳢大幅涨价的刺激,该镇2014年乌鳢放苗密度有大幅度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乌鳢病害发生率均大幅提高,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损失。2014年6月,微山县鲁桥七村养殖户冯志峰一口乌鳢养殖塘发生急性出血病,病情来势较猛,但由于诊断及时,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将诊疗情况总结如下。

一、发病情况

去年4月17日冯志峰购进体重200g~300g的乌鳢鱼种16800尾,放养于一口面积4亩、水深0.8m~1.2m的土池老塘中,放养量每亩为4200尾。同时,每亩搭养300g~400g的白鲢40尾,鳙鱼20尾。平常根据乌鳢的摄食需要投喂海水鱼冻板,从放养到疾病暴发前乌鳢表现正常、吃食旺盛,日投饲率平均在7%以上。6月3日清晨巡塘,发现乌鳢死亡361尾,死亡乌鳢每尾已达900g~1200g左右,当日投喂不见乌鳢再来吃食。养殖户以为是池塘缺氧导致,连夜大换水至次日晨。6月4日乌鳢又死800余尾。该养殖户5日中午向笔者寻求帮助,5日下午笔者到现场诊断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至6月8日停止死鱼。此次发病共死亡成鳢2690尾,死亡率在18%左右,同池饲养的花白鲢只出现零星死亡。

二、疾病症状

乌鳢发病后,吃食量急剧下降,摄食量从发病前的7%以上下降到几乎不吃。池塘许多乌鳢呈现病态,病鱼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大大下降,行动迟缓,甚至失去反应,病鱼呼吸困难,常浮在岸边水面不动,最后沉入水底衰竭而亡。体外检查,病鱼腹部、两侧皮肤基本正常;肛门红肿也不甚明显,鳃丝完整,颜色基本正常,个别较淡。解剖检查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胆囊易碎,个别病鱼肝脏有灰白色点状弥散坏死病灶;脾脏肿大变紫黑色,发硬,柔软性大大下降;后肠部分充血,肠内多无食物且有少量积水;肠系膜、腹膜、鳔壁、肌肉、生殖腺有充血症状。池塘水质浓绿,下风口有极浓腥臭味,透明度在7cm左右。

根据病鱼表现的症状及池塘状况,结合病鱼内脏和肌肉出血症状,初步判断病鱼死亡主要是由嗜水气单胞细菌感染所诱发的暴发性出血病引起。

三、治疗措施

由于发病较急,根据初步的诊断,采取了消毒、抗应激和内服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大剂量泼洒Vc。当日傍晚,以水深一米计,每亩泼洒调水解毒Vc1000g,增加鱼体自身免疫力,并起到适当调节水质作用。

第二步,外泼消毒。以水深一米计,第二天上午每亩用二硫氰基甲烷125mL全池泼洒,下午用硫醚沙星125mL全池泼洒,连用三天。

第二步,内服拌饵。用新鲜的淡水小杂鱼作饵料,每100kg饵料鱼每天用金氟康100g加包膜Vc200g拌饵,连续投喂3天为一疗程。

四、治疗效果

施药一个疗程以后,该塘停止死鱼,水面不再看到浮起的病鱼,摄食量从治疗前已不摄食提高到投饵率1%以上。随机抽样检查,肌肉、肠系膜等处出血症状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隔两天后继续用金氟康加包膜Vc内服3天;到第2个疗程结束,投饵率已增加到5%左右,摄食基本恢复正常。

五、小结与讨论

1.根据该塘病鱼临床表现、鱼体症状初步检查诊断得出,这是一起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诱发肌肉、内脏炎症的乌鳢急性出血病。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其本身在水体中大量存在,由于饵料鱼的大量投喂,随着养殖时间的日益延续,水质环境日益恶化,鱼类体质不断下降,这时嗜水气单胞菌则成诱发因子,导致疾病暴发。

2.池底严重老化是发病的温床,养殖池塘淤泥厚度达70cm~110cm,局部厚度达140cm。池底有机物分解消耗大量氧气,同时分解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甲烷、硫化氢、氮气等。该塘氨氮、亚硝酸盐严重超标,损害了鱼体健康,削弱了鱼体的抗病能力。

3.病从口入,海水鱼冻板也是重要致病因素,从内脏解剖来看,其肝、脾、肾都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和炎症,肝脏发脆、脾脏发黑是长期的影响所致,从现场采集的投喂用的海水小杂鱼来看,饵料鱼体脂肪含量较高,极易发生变质。养殖户往往因为平时购买渠道不畅,每次采购量较大,存放时间较长,投喂变质饵料鱼比较普遍。长期投喂变质饵料鱼,易引起脂肪肝使肝功能受损。因此在选择饵料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否变质,并要确保新鲜。

4.水体环境与鱼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养殖户对乌鳢认识往往比较片面,大多数养殖户认为乌鳢对水质要求较低,只要乌鳢肯吃食、吃得下就好,一味盲目投喂,造成了饵料鱼的极大浪费,也败坏了池塘水质,这往往是鱼病暴发的根源。因此,在乌鳢养殖过程中应定期改水改底,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健康养殖乌鳢。

上一篇大黄鱼几种疾病治疗方法

下一篇湖北荆州致力打造小龙虾全产业链

渔业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