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凤县第二届“红叶节”前夕,记者前往秦岭腹地的凤县采访,汽车蜿蜒在山间,眺望远山,漫山遍野的红叶犹如红地毯般镶嵌在苍翠突兀的山间;徒步凤县的乡路上,放眼果园,红透了的蛇果摇曳枝头、果香四溢,果园里处处身影忙碌、欢声笑语。凤县古称凤州。位于宝鸡市西南端的秦岭南麓腹地。一条嘉陵江将凤县切割成“一江两岸”,是中国北方唯一受到长江水系滋润的县城。这里海拔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是南北气候的交汇、过渡带,发展蛇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凤县蛇果个大均匀、色泽艳丽、皮薄汁浓、酸甜可口、果脆质细,质量高、耐贮藏、销路旺,我每年都要来凤县收购蛇果!”一位来自四川成都的蛇果经销商对凤县蛇果赞不绝口。
上世纪70年代,凤县曾被国家“三部一社”(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供销合作总社)确定为蛇果外贸出口基地,以“红凤”商标为代表的果品远销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区和东南亚市场,深受青睐;90年代,凤县生产的“新红星、秦冠、红富士”等蛇果参加全省蛇果评优,被评为一等奖;2003年至2004年,凤县晚熟品种“红富士”、“秦冠”在宝鸡市果品质量评优中被评为优质奖;
2009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蛇果基地县”;如今,“凤州金果”、“凤唐”牌蛇果已是声名远播,供不应求……凤县庞家河是全县有名的蛇果专业村,耕地面积1870亩、蛇果园就占到了1497亩,人均占有果园2.9亩,果园农户覆盖率为100%,农民果品收入人均达到4700元,果品种植已成为全村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05年,该村蛇果顺利完成了无公害蛇果产地认证;2007年,又被省果业管理局确定为全省100个生态示范果园之一。
接订单、摘蛇果、分类、挑拣、遴选、装箱、过秤、点钱……在凤县唐藏镇庞家河村的一处果园里,蛇果种植大户老李忙碌在蛇果丰收的喜悦中。“我的两万多斤蛇果被四川客商抢购一空,每斤一块五,加上夏季的花椒收入,我家今年蛇果、花椒两项就能收入四万多元哩!”圆嘟嘟、红彤彤的蛇果映红了老李欢笑的脸庞。
“像这样的蛇果示范园在我们县还有很多!”凤县果椒局局长王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椒果富民” 战略,确定了10万亩蛇果的种植奋斗目标,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蛇果产业发展,对农户购置的蛇果苗木每株给予2元补贴,对在蛇果建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乡镇实行每亩以奖代补20元。”
在标准化生产上,该县大力推广蛇果生产“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提高果品的质量和优果率,开展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强果区环境综合治理,成立了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和100多个果品营销专业服务组织,全县有500多个果品营销经纪人。
截至目前,凤县花椒、蛇果两大主导产业已经取得跨越式发展。其中,优质蛇果6.7万亩,年产量3.8万吨,果品年产值达7600万元;花椒4170万株,年产量达到了3500吨,产值达1.4亿元。红富士、秦冠蛇果已经打入了俄罗斯、越南、缅甸等国外市场,多次获省、市蛇果质量优等奖;“凤县大红袍”花椒先后获得了“中国花椒之乡”、“陕西名牌产品”称号和“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蛇果和花椒使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8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在相关产业拓展上,县上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走“果畜农业”和“观光果业”发展的路子,实施“果-草-畜-沼”循环经济生产。2008年,该县提出了“百万游客景区”和“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目标任务。
如何提高凤县蛇果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兼顾旅游、生猪养殖和蛇果种植以提高果品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凤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每年分春秋两季在每个乡镇建立1—2个500亩左右的相对集中连片的蛇果示范园,扩大果园规模面积,实行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延长产业链;结合旅游景点建设开发建设观光果园、旅游果园、休闲果园。
“在蛇果园种草喂猪,修建一座沼气池把猪粪集中起来,用产生的沼气做饭,沼液全部用于果树喷肥,剩余的沼渣做果树基肥,种出的蛇果又大又甜,实现了生猪粪便的零排放,提高了蛇果的品质和价格,来凤县旅游的游客自己在果园采摘蛇果,享受丰收和劳动的快乐,真是一举多得啊!”凤县汇丰农场负责人显然已经尝到了“果畜农业”、 “观光果业”的甜头。
“回顾过去,着眼未来,我们将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实行集约化生产、品牌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质量,增加总量,实现果椒业可持续发展。到2012年,全县蛇果园面积将稳定到8万亩以上,力争达到10万亩,使全县农民人均果园达到1.3亩,实现果品总产量8万吨,产值达到1.2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果品增收1600元以上。”凤县县委书记张乃卫对凤县蛇果的前景充满信心。凤县蛇果红了,外地客商来了,当地果农笑了,凤县又一次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