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大枣市场背后隐藏哪些发展难题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08 16:35:06标签: 大枣 大枣市场分析 当前位置:花艺农业网 > 水果种植 > 手机阅读

大枣--农村创业网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种枣,土壤气候,得天独厚。对这个2014年地方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的革命老区、山区贫困县而言,枣就是“命根子”。

朱家坬镇·泥河沟村

枣商去哪了

从陕西佳县县城溯黄河而上,车行20分钟,有着“天下红枣第一村”之誉的泥河沟,便坐落在河西岸的山峁边。

“今年丰收,连这棵老树都能打个一百来斤。”站在一株1300多年树龄的“枣树王”下,42岁的泥河沟村民武存存向记者感慨。

随着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加上天公作美,今年佳县红枣迎来大丰收,产量史无前例地达到6亿斤,同期增幅超20%。

守着“摇钱树”,又赶上丰年,老武却有些着急:“去年这会儿,黄河岸边尽是陕北地区收枣的枣商,今年一拨儿都没看见。”河滩地和山上种着十几亩枣林,老武家今年打了1万多斤枣,“只能搁家里晾着,远近村民都如此。”

枣商去哪了?

“今年经济下行,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银行不好贷款,民间也不好借钱了。”记者辗转寻访到与泥河沟相邻的朱家坬镇武家峁村。该村佳县千年枣园枣业合作社理事长、59岁的村民武子生从2008年就开始收枣,“收枣前,先得周转个几百万元,一收就是两三百万斤,今年也在收,刚收了两万多斤,收购价一块出头,还得再筹钱或者等回本。”

银行为啥贷款难?农村经济组织规模小效益低、资产价值不高,多数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全国如是。

至于在榆林地区曾“繁荣”一时的民间借贷,“由于市场变化等诸多因素,很多人受到冲击,现在大家像‘惊弓之鸟’,个个捂紧钱口袋,别说融资收枣,就是收枣卖了再给农户结款都行不通”,当地行业人士向记者透露。

“好在咱佳县枣是制干品种,销售期长,晾晒糖化后口味更佳”,对家乡枣颇为钟情的武存存向记者“打起广告”,“只是我要出门打工,盼着在家早点出手卖个好价钱。”

除了坐等枣商收购,难道就没有其他市场渠道?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产业发展的不足?

带着问题,记者走进佳县林业局。

县城·林业局办公室

开个“问诊会”

仲冬时节,佳县林业局副局长杜军锋的办公室“人流如织”。刚从西安赶回老家的陕西佳润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振华,正在和杜军锋谈“众筹卖红枣”。

恰巧武子生也来办事。政企农户到齐,业内一线“把脉”,为记者开了场“产业问诊会”。

“优势产品少、加工能力弱、市场零碎分散低级,一直是我们力图解开的制约佳县红枣产业升级的‘连环扣’。”杜军锋感触颇深。

佳县枣林面积已达82万亩,挂果面积就有55万亩。“全县27万人,枣农就有八九万。”自小在佳县长大的朱振华深有体会:种植面积虽大,优势产品却少。

一个鲜明的对比是:武子生的合作社也种枣,“一个多月前,海南客户就订了咱12万斤,每斤2.4元,高出收购价两倍多”,武老汉嘴角一扬。

为啥这么红火?一个,巧打“千年红枣”的“卖点”;一个,种的是有机枣。

佳县其实不乏有机枣。当地是全国有机红枣认证基地,面积近6万亩。“但市场认可度有限,普遍被压价压得厉害……”杜军锋告诉记者。

为啥认可度不高?“现如今,网上都说自己卖的是有机枣,必须拿出证明,消费者才肯花高价买好枣。”朱振华认为。“我们也曾请企业做过有机枣认证可追溯系统,但是维护得不好,铺不下去……”杜军锋坦言。

如果让有机枣进超市上柜台,消费者应该更买账。“门槛太高,进不去,”朱振华做过市场调研:“像西安某知名大型超市,陕西分布有六七十家,我打听过,进店费、自配货架和销售人员等成本下来至少要200万。”而除了零散的个体枣商,佳县本地没有龙头营销企业,有机枣和普通枣都很难打入超市。

“有机枣投入大,一亩管理成本在1000元左右,而普通枣只有600元,”杜军锋给记者算了细账,“如果有机枣价格抬不高,枣农积极性何来?”

那么,就地深加工呢?

佳县目前有红枣加工企业58家,涵盖烘干、枣酒、饮料、枣酱、枣粉、枣茶、枣片等领域。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其中,烘干加工一项就占到了90%。深加工产品少、销量低、品牌叫不响,就地消化能力、产品附加值自然上不去。

最终,“大量红枣走的仍是传统收购模式,被一辆辆货车倾销到低级市场,还没批发完就坏了……”朱振华有些可惜。

可见,“种植、加工、市场”这三要素互相制约,“就是这‘连环扣’造成枣价低而不稳、时而滞销、任天气或市场左右”,杜军锋和同事们一直在为产业转型升级谋出路。

这不,朱振华此行,带着“互联网+”的点子来了。

有人与他不谋而合。

刘家山镇·闫家峁村

来了“及时雨”

前些日子,从佳县县城跋涉40里山路,刘家山镇闫家峁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采摘客”。

“产地与市场间,存在诸多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专程从深圳赶来的每天惠集团商学院院长杨武向记者透露,经过与佳县前期接洽,他此行带来的不仅是新鲜的电商理念,更将是该集团全国350多家分公司、1.2万余家便利店以及线上特卖网的O2O模式“大订单”。

随着去年10月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计划”的启动,越来越多电商开始主动争夺县域蛋糕,通过与政府深度合作、渠道整合、去中间化,“农产品进城”愈发便利。

记者从佳县林业局了解到,鉴于“没钱收枣”,早在10月22日,榆林市副市长就带队召集林业、银行、企业、农户各方在佳县进行了现场座谈,拟协调银行向加工企业、枣商发放贷款,实施红枣保护价收购,并由政府免费贴息。

佳县也在使劲儿。“县级4个部门和11个乡镇组成了15个促销工作队,将带上企业,赴全国30个城市促销,并拿出100万重奖营销队伍。”杜军锋告诉记者。

市场逐步在理顺,令人欣喜。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终非长远之计。产业想升级,“种植、加工”也必须发力。

问题又回到如何破解“种植、加工、市场”这“连环扣”上。

“现在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趋于老化,红枣种植面积大不便于管理,所以更应往集约型方向下功夫”,佳县县委副书记杨政对记者表示,当地正在推广降低树体高度、增加优果率,“目前平均1万斤枣里一二级品种在25%以内,未来可增至72%。”

佳县已经在“解扣”,加工企业也有了“龙头”。“今年年初,通过招商引资,陕西真华萃生物有限公司落户佳县,专门生产红枣浓缩液,”杨政说,“明年投产后,设计能力年消化红枣2亿斤。”

什么概念?一家龙头企业落地,就能“吞掉”今年佳县全县红枣总产量的1/3。

佳县红枣提档升级,期盼早日“龙抬头”。

旱涝想保收 需解连环扣(记者手记)

丰产不丰收,属“老调重弹”。但这曲子时时有弹的必要。


今年,由于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影响,企业和枣商没钱收枣了。这是市场“蝴蝶效应”下泛起的一波小涟漪。这样的涟漪经常有,明年,也许又会遭遇其他困难,消费者口味变化了?供求不平衡了?诸如此类。农户还是“伤不起”。

还是那句话,“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绝非长远之计。

办法在哪?由表及里,还得在“种植、加工、市场”这产业三要素身上下功夫。

做好区域内种植产业规划,产品增量更增质;深化原材料加工等产业链延伸,提升就地消化能力和产品附加值;产地与市场打破信息流瓶颈,运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搭平台,塑品牌……

无论市场行情“旱涝”,农户要想保收,根源还在于产业及时“解扣”、推动转型升级。

这,也是农业产业能否现代化的体现。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大枣的资讯想要知道,可以点击查看农村创业网大枣频道详细了解,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上一篇址山镇年产番荔枝逾千吨

下一篇全国网媒走进草莓之都 安徽长丰县

水果种植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