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茶叶有名为何不赚钱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15 04:13:49标签: 茶叶 茶叶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花艺农业网 > 蔬菜种植 > 手机阅读

茶叶

在江苏无锡,每年的3、4月是滨湖春茶采摘的时节,也是全民品茶赏春的时候,被春雨洗过的嫩芽立在梢头,青翠鲜嫩,又干净又精神。太湖翠竹、太湖碧螺春上市时,细品清清淡淡的茶香,趁着好春光,敛一面湖水入眼,看时间悠悠溜走,这大概是滨湖最美好的季节。

江苏茶叶看无锡,无锡茶叶看滨湖。占全市茶叶种植“半壁江南”的滨湖,茶叶种植总面积约6100亩(全市万余亩),年产量约180吨,目前有5家骨干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国家级有机茶产品认证,3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绿色食品茶叶认证,12只茶叶产品荣获无锡市名牌产品称号,1只茶叶产品荣获江苏省名牌产品及江苏省著名商标称号,地产名茶闻名遐迩,已成为滨湖的“区域名片”之一。但“大名气”并未带来“高价格”,滨湖地产名茶一直跳不出“好茶卖不出好价钱”的怪圈,随着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加上茶叶生产面积分散,品牌杂乱、缺少规范,制茶设备更新换代滞后等因素的制约,滨湖地产茶叶经济效益连年下滑,多数茶企艰难求生,严重影响了我区茶叶产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售价:成本≈1∶1 地产茶举步维艰

今年的采茶期,老天帮忙,白天气温略高于去年,昼夜温差也大,茶树长势喜人,亩均产量较去年增长了约四成。但向阳林场主任刘正威却开心不起来,“生产成本连年上升,但茶叶价格却没有提高,高档茶卖不出好价钱,经济效益不太乐观,5月底春茶销售结束,但一直到现在还有库存茶叶,大茶场都是微利经营,小茶厂基本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

“茶叶属于生产成本较高的传统经济作物,上世纪90年代每亩利润可达3000元以上,现在已不足一半。”刘正威算了一笔账,按每亩产50斤茶叶算,生产成本保守估计约8300-8500元,其中:采茶工资3000元,田间管理费1500元,茶叶加工费800-1000元,包装成本1500元,土地租金800-1000元,税费负担600元。从今年茶叶销售情况来看,平均每斤茶叶价格200元左右,平均每亩茶园现金收益也就15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肥培植保、经营管理费、固定资产折旧、管理人员工资、茶叶等级评定等支出。

“今年采茶成本较去年普遍上涨约20%,采茶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也由10年前的25%提升至35%。”刘正威称,除了工资上涨外,外地采茶工对福利的要求也提高了,每人每天伙食补贴上涨1元,来回的交通补贴也从200元涨到250元,“这样算下来,每人每个月的成本要多出400元左右。”来自张家港的采茶工张阿姨印证了他的说法,“今年采茶伙食费、代班费、车旅费等加起来一天达到120元,去年只有100元左右。”

一斤一级太湖翠竹仅980元,比去年整整降了300元,价格达到历史“新低”。 “清明前,特级绿茶每斤只有1000元左右,特级白茶每斤在1200元至1600元,一过清明,就立马降到了600元一斤。”刘正威无奈地表示,受市场消费格局的大调整和“三公消费”收紧的影响,今年茶叶价格大多走亲民的“群众路线”,正因如此,所以虽然茶叶丰收增产了,但考虑销售会下降所以向阳林场“压产”了,而且为迎合市场变化,还改变以前只重高档茶产销的情况,中档茶叶产量增加30%以上。

“滨湖绝大多数茶场只做一季春茶,利润空间很小。”市茶研所所长徐德良认为,让多数茶场降低茶叶价格的还有生产周期缩短因素,“今年采茶期气温略高于去年,这也将导致茶叶采摘期缩短5天左右,基本于4月底结束,而茶叶价格越往后越低,这促使多数茶场以更平实的价格减少库存,及时销售。”

“滨湖茶叶生产存在的‘胎里毛病’,使得地产茶难以在全国扩大品牌影响力。”业内人士认为,地产茶年产量约180多吨,量少不愁销的状态使得多数茶场的茶叶只在茶场内销售,即使本地茶叶销售市场也很少能见到地产茶踪影,茶场缺少市场化经营动力,难以广泛深入研究市场需求、改进种植、提高市场占有率。再加上茶叶市场专业质量监管体系不全,大部分给外地冒牌茶叶占领,导致地产茶的市场难以扩大,也难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茶叶

瓶颈:生产分散、设备落后 品牌价值受限

秉承一湖山水精华的滨湖,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栽培历史悠久, 据清代《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在军嶂山系的雪浪禅寺,有茶数十株,山僧于谷雨前采之,曰本山茶,此茶香味不减洞庭碧螺春,并以此茶饷客。目前,雪浪山还保存着148株清代康熙年间栽种的古茶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无锡毫茶”、“太湖翠竹”、“太湖碧螺春”等滨湖地产茶也很早就“成名”,取得过连续七届获全国“中茶杯”特等奖27只、一等奖18只;连续八届获全省“陆羽杯”特等奖27只、一等奖30只的骄人成绩,其中,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生产的“惠泉”牌无锡毫茶还荣获第七届全国“中茶杯”第一名,但业内人士常用“养在深闺人未识”来形容当代滨湖地产茶。他们认为,茶叶品牌价值的提升,有赖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而滨湖的茶厂随着转制、改制,无论国有茶场,还是集体、私营茶场,经营规模都偏小,产业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很难形成发展合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目前,全区各类茶叶生产企业45家,申领注册商标的茶叶生产企业25家,达200亩以上的企业仅6家,非规模种植茶农达1000户左右。“茶叶品牌价值的提升,有赖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而滨湖茶叶生产面积分散,茶叶品牌繁多,缺乏统一监管机制,所以难以打出发展‘组合拳’。”业内专家认为,分散种植还使得茶厂新品种引进步伐变慢,管理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茶树一般生产期为20年,但目前滨湖1/3左右的茶园茶树都已经超过30岁,呈现严重“老龄化”,长势衰弱,抗病虫能力降低,都已到了亟待改造的程度。但引进推广新品种,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考虑到目前的茶叶销售情况,绝大多数茶场对此都是力不从心,“这与茶场面积小、实力弱都有关系。”

“规模小还导致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适应不了当前大市场的发展需要。”区农林局林政科负责人认为,由于产销一体的组织程度较低,很多茶厂缺乏产业化的生产经营组织及相应的应对机制,造成部分茶制品在一定时期内滞销,难以实现持续增产增收。而且茶厂各自为政的经营模式,产品质量层次不齐,不同层次的产品也无法找到最有效的销售渠道,从而使滨湖地产名茶无法像苏州“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一样集中开拓大市场。另外,茶叶深度加工和研发能力不足,产品缺少多样性,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近年来,随着不良天气现象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很多小茶厂因缺乏水利灌溉、排涝等基础设施条件,致使茶树抵御低温寒潮、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变差,不但企业损失巨大,也不利于茶产业的稳定发展。与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刘正威对此深有感触,“去年由于2月下旬至3月气温偏高,茶树发芽早,但之后却遇到连续4次低温霜冻天气,萌发的茶芽冻害严重,茶叶普遍减产30%左右,部分茶场甚至减产达50%以上,滨湖地产茶痛失了生产销售的黄金时期。”

除此之外,“制茶设备更新换代滞后”也让刘正威对茶厂未来的发展心存担忧。他介绍,地产名茶依赖先进的炒茶设备和规范的炒制工艺,以色绿、香高、味醇、形美的特色在全国和省市杯评比中名列前茅,但是部分企业仍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炒茶机械为主的设备炒制,已经不适合当前茶叶制品质量要求,部分小型茶叶加工厂坊及加工机械设备离清洁化生产要求差距较大,需要更新改造的任务很重,但资金十分短缺,“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对部分茶叶机械设备实行农机补贴,但对于多数茶叶企业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茶叶

突围:规模生产、统一标识 培育高效益精品

“滨湖想‘好茶卖出好价钱’,做大做强‘城市名片’,就必须壮大茶产业集群效应,推动规模化生产,集中力量打造名牌。”把脉滨湖茶叶业态,业内专家如此建议。

品牌是产品占领市场的制胜法宝。“要把各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充分利用茶研所、向阳林场等龙头企业的品牌、技术、市场优势,积极整合全区茶产业经营资源,将个人分散的、小规模的经营单位组建成‘联合舰队’。”区农林局林政科负责人认为,要从困境中成功突围,就要积极开展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为标志的市场化整体运作,实现统一原料基地、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标识、统一市场营销、统一产品推介、统一经营管理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全区茶叶企业多而小、茶叶品牌多而杂的状态,同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茶园,积极筹办参与性强的茶文化节,丰富广大市民的亲情自助游活动内涵,提升茶产业的附加值,形成规模化生产与特色精品有机结合的新格局。

以“团队战”闯出一片天地,这条路注定不会太平坦。业内专家称,首先,要搭建一个整合名茶资源的强力平台,有了这个平台,才可以对滨湖名茶进行统一标识,同时还要兼顾各家茶场的利益,给予相应的生产配额。另外,通过制订落实公约等措施,促进各个茶场按照统一要求引种、改造老茶园、推进技术创新等,未按规定实施的要承担违约责任,以此来把控好茶叶整体质量。而且要针对不同产品进行联合销售、分层销售等,扩大品牌影响力。滨湖地产名茶要彰显特色,还需要政府加强推动,如对茶场引进设施设备、新技术研发等进行资金扶持,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给予茶企和茶农适当的经济补贴,扩大茶产业纳入农业保险险种范围的种类和数量,降低茶产业风险损失,解除茶企、茶农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在茶产品营销上,加快推广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研制的“茶叶溯源追踪系统”技术的实际应用,便于茶叶消费者方便查询,放心购买,遇到消费纠纷可以快速处理,有利于茶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几年前,安吉白茶品牌也比较杂乱,资源整合后,大家都使用统一的包装盒,否则就被认定为假茶。如今,‘安吉白茶’已卖到每500克2000元的价格。‘太湖翠竹’和‘太湖碧螺春’也可以卖出这个价钱,只要引导有方、规范发展,滨湖名茶也可以做响品牌。”

“在高工价、高成本的形势下,只有生产出高效益的精品,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在刘正威看来,加快衰老茶园茶树、设施的更新换代,建设生态、安全、高效的优质茶叶生产基地,确保茶叶生产规模不萎缩是关键。同时,为保持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深化科技创新和科技示范推广,要积极依托市茶研所的研发能力和龙头茶企的示范辐射效应,为茶叶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推广保障,全力创建一批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

上一篇茶叶适期嫩采效益好

下一篇冻害对茶叶生长发育的影响

蔬菜种植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