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玉米收储改革开局观察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08 12:06:36标签: 玉米 玉米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花艺农业网 > 农作物 > 手机阅读

 玉米收储改革开局观察 农村创业网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抓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2017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东北地区调研了解到,2016年是东北玉米市场化改革第一年,玉米降价、加工回暖、进口减少,玉米市场流通更顺畅,我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成效初现。

采访中,一些专家和干部认为,这些变化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减少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同时,改革实践中也反映出产量高与加工弱、外运多与运力紧、粮价降与促增收等三对矛盾,还需警惕天气变化加速坏粮、后期玉米加工乏力、非优势玉米产区难调结构等三大问题,都需要在新的一年给予重点破解。

改革迎来新变化

在黑龙江省青冈县粮食局副局长陈甫的手机里,有一个玉米贸易微信群,当地很多玉米供求信息在这里传阅。“群里主要是青冈县内做玉米贸易的粮食经纪人,以及玉米种植大户、合作社等。”陈甫说,这个小群就是卖家和买家联系的平台,虽然简单,但很实用。

“2016年是玉米市场化改革第一年,习惯了靠粮库卖粮的大户、合作社一度很犯愁。”陈甫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解释说,粮库不收玉米了,不代表政府就不管了,反倒是更应主动出击,走出去找客户。2016年10月青冈县粮食局就组织9家粮食贸易企业到山东等地对接,当时签订意向性预购合同68万吨。

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销售过程中,搭平台、找市场几乎成了最大主题。黑龙江省粮食局局长朱玉文向本刊记者介绍,通过“玉米商务洽谈会”和“金秋粮食交易会”,黑龙江与全国玉米加工、饲料和贸易企业签订意向购销协议500亿斤以上,“签完合同后的任务就是继续对接,督促履约”。

在东北玉米市场流通上,也出现了明显的“高价进库”到“低价入市”。

与往年把玉米卖给当地中储粮粮库不同,2016年黑龙江农垦丰顺种植专业合作社把玉米卖给了广东一家饲料厂。合作社理事长赵军向本刊记者表示,卖给广东的玉米先是通过铁路运到锦州港,再通过水路运到广州。本刊记者从哈尔滨铁路局了解到,从2016年10月中旬开始,铁路粮食运输需求爆发式增长,目前已运送粮食7万余车,远超上年同期。

截至2016年12月15日,黑龙江省农民玉米销售已经达到420亿斤。相比上年同期收购量减少了269亿斤,市场化销售量增加了154亿斤,市场化流通加快。黑龙江省粮食系统一位干部说,前几年玉米基本都进国储库,2016年玉米基本全进市场,“就地储”变成“全国销”,贸易粮走活。

“玉米深加工企业也迎来春天,而且是好多年都没遇到的春天。”采访中,镜泊湖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牟永森说,如今玉米市场价格已下降到基本和国际接轨的程度。原料大幅下降,企业利润增加,加工量也随之提高。

随着部分地区玉米价格下降,与进口玉米到港价逐渐趋同,竞争力不断提高。据海关总署统计,2016年1~11月份我国累计进口玉米303万吨,同比减少34.2%。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和平、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玉米分会副秘书长刘笑然等专家表示,临储时代东北玉米大都储存在当地,库存高企,财政负担重,“市场化收购后南北粮食流通市场活跃。”

三对新矛盾显现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基层调查发现,推进玉米市场化改革以来,三对新矛盾日益显现,有待2017年政策完善。

其一,全国最大玉米产能和玉米深加工能力不足的矛盾。统计显示,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在1000亿斤左右,市场化收购量在800亿斤左右。黑龙江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有玉米价格下跌和玉米深加工补贴刺激,但全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只有200亿斤左右。关键是玉米深加工企业布局不尽合理。比如,黑龙江省已是全国第一玉米大省,但加工能力远不如吉林。改革推进中,黑龙江玉米就地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愈发暴露,大量玉米需要外销。

其二,外运量大且集中与运力相对紧张的矛盾。东北玉米每年10月起开始集中上市,而铁路运力相对不足。据哈尔滨铁路局调度所主任刘君喜介绍,由于车皮不足、煤粮“争嘴”等原因,日装车能力仅1万车左右的哈铁局,无法满足粮食集中运输需求。黑龙江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预计,立春前后可能出现农民“扎堆”卖粮,集中上市与“外运难”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其三,粮价下跌与农民增收的矛盾。近期东北玉米价格仍弱势运行,很多地区都已低于每斤0.7元。黑龙江象屿金谷农产有限公司总经理穆天学等贸易商表示,随着各地玉米补贴到位,逐渐稀释农户前期惜售情绪,玉米价格有可能呈继续下跌趋势。按照目前玉米平均售价每斤比上年低0.3元计算,黑龙江省农民因此将减收约300亿元。

玉米售价走低对农民持续增收带来巨大压力。黑龙江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种地经营收入占农民收入六成以上。在缺少增收渠道情况下,农民收益还将受影响。

三重风险加剧改革难度

一是传统储粮方式落后,加上今冬冷暖交替频繁,玉米“坏粮”风险加大。在东北,许多农民习惯将收获的玉米堆在自家院子,这种“地趴粮”一遇暖冬就容易出现“坏粮”。尽管2016年黑龙江省加大引导农民科学储粮力度,但储粮习惯难以改变,加上购买储粮仓需要一笔开支,“地趴粮”现象仍较多。

进入2016年12月,黑龙江省经历了两轮气温回升,期间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到零摄氏度以上,“坏粮”风险加大。一些农民说,被冻玉米一解冻,极易生霉影响销售。

二是深加工企业下游产品价格下降,后期下行趋势明显。《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多个玉米深加工企业发现,原料玉米价格大幅下降后,已经传导到玉米加工产品。牟永森介绍说,玉米淀粉等下游产品价格已经同比下降15%到20%。如果企业面临资金等方面压力,后期加工积极性将受到影响。

不少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长远看深加工产品市场消费能力或将下降,下游产品价格总体呈现下滑趋势,“这对加工企业很不利,将影响后期玉米收购和加工积极性。

三是财政补贴有助增加农民收入,应以差异化补贴推动结构调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等专家认为,与玉米优势产区相比,我国“镰刀弯”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玉米品质相对较差。当各地补贴都一样时,这些非优势产区调减玉米种植的积极性就不高。优势产区没有得到更高的玉米补贴,种植收益也相对较低。

蒋和平等专家认为,一些地区的玉米补贴普惠制,没有体现出“优势地区多得、劣势地区少得”的差异性。优势产区促增收效果不明显,劣势产区调结构压力不够大,玉米市场化改革效果打折。

2017年加快完善配套政策

基层干部和专家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建议,宜从五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和推进玉米市场化改革。

一是支持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提高玉米深加工能力。鼓励支持现有企业扩大规模,加快新上一批玉米淀粉、燃料乙醇、食用酒精、蛋白饲料等玉米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玉米加工转化量。一些专家认为,进一步优化燃料乙醇产能布局,支持黑龙江省新增燃料乙醇产能500万吨,这对去库存来说是经济合理的选择。

二是从全国视角研判东北玉米运输难题,做好流通环节应急预案统筹调度。刘君喜等人说,缓解玉米运输难题,要从人员、车皮等方面加大全国运力调配,提高运输效率。同时拓宽运输渠道,开通公路运粮绿色通道,降低公路运输成本,分流铁路运输压力。黑龙江省黑河市粮食局副局长孙振海建议,提前统筹运粮时期的全国运力调配,错峰运输缓解运力紧张。

三是通过宣传引导和项目带动,改变农民落后的储粮习惯。陈甫等基层干部认为,广泛推介黑龙江省宾县等科学储粮地区的经验,及时公布不科学储粮地区的坏粮案例和潜在隐患。黑龙江中良仓储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柳芳久认为,应充分发挥项目带动作用,多投入适宜东北农民使用的大型科学储粮仓。

四是统筹使用玉米、大豆轮作补贴,推进调结构和促增收。程国强等专家认为,增加玉米补贴额度,并向优势产区倾斜,倒逼不适宜种植玉米的地区减种玉米。增加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大豆补贴额度或者轮作补贴额度,提高农民种植非玉米作物的收入,引导农民科学种植适宜作物,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提早释放补贴范围和补贴额度信号,促进农民合理种植和销售。

五是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完善农民增收链条联结机制。黑龙江省农委有关人士建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农户通过土地、山林、劳动、技术、资金、品牌等与龙头企业深度融合,完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上一篇全球小麦:冬小麦种植数据利多,继续支持麦价上涨

下一篇甜糯玉米种植栽培技术

农作物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