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养猪法是一种以发酵床技术为核心,在不给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的前提下,以生产健康食品为己任,尽量为猪只提供优良生活条件等福利待遇,使猪只健康快速生长、无污染、高效、新型的科学养猪方法。在养猪圈舍内利用一些高效有益的微生物与垫料建造发酵床,猪将排泄物直接排泄在发酵床上,利用生猪的拱掘习性,加上人工辅助翻耙,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微生物菌落的发酵,使猪粪尿的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
猪舍设计:
猪舍一般宽4-6米,长8-20米,立柱高1.8-2米,顶高3米左右。座北朝南,屋顶要做好保温隔热设计,以利冬季保温及夏季隔热,房顶设有可自由开闭的窗子,阳光可照射整个猪床面积,南北墙可设大窗或使用卷帘,使太阳可照射整个猪床充分发酵,使微生物可大量的生长繁殖。如果用温室大棚养,那就是既省事又省钱。因为大棚造价低,而且气候更容易调节。冬天采光好、保暖,猪可以安全越冬;夏天南北窗开启或卷起卷帘,可以通风、降温。在猪舍的北面设自动料槽,自动饮水器。留1-1.2米的水泥过道,方便管理也具有夏天凉亭子作用。
填垫的制作
材料的准备
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技术重要环节是垫料的制作,垫料所用最大的原料为农作物下脚料如谷壳、秸秆、稻壳等;以及锯末、树叶等。需少量的米糠、猪粪,微生物制剂。
垫料中的谷壳或秸秆主要起蓬松作用,使得垫料中有充足的氧气,锯末、米糠则是起垫料的保水性及微生物营养源的作用。
注意事项:
1、秸秆需事先切成8~10cm
2、锯末经防腐剂处理过的不得使用。如三合板等高密板材锯下的锯末。
3、米糠质量要好,掺杂谷糠或酸败的米糠不得使用。
材料比例
猪圈塡垫总厚度约40-80厘米,发酵垫料:40%锯屑,40%稻壳,5%米糠,猪粪10-20%
垫料制作
1、 垫料制作的目的
垫料制作的过程其实是物料发酵的过程,其目的:在垫料里增殖优势有益菌群;通过发酵过程产生的热量杀死有害菌。
2、 垫料制作方法
垫料制作方法根据制作场所不同一般可分为:集中统一制作和猪舍内直接制作两种。
集中统一制作垫料是在舍外场地统一搅拌、发酵制作垫料。这种方法可用较大的机械操作,操作自如,效率较高,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猪场,要新制作垫料的情况下通常采用该方法。
在猪舍内直接制作是十分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是在猪舍内逐栏把谷壳、锯末、生猪粪、米糠以及饲料添加剂混合均匀后使用。这种方法效率低些,适用于规模不大的猪场。
3、 制作过程
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能达到充分搅拌,让它充分发酵就可。
确定垫料厚度
A、育肥猪舍垫料层高度夏天为40-60cm,冬季为60-80cm.
B、保育猪舍垫料层高度为60cm,夏天为40cm。
计算材料用量
根据不同夏冬季节、猪舍面积大小,以及与所需的垫料厚度计算出所需要的谷壳、锯末、米糠。
物料堆积发酵
将未发酵的谷壳、锯未各取10%备用,,将其余的谷壳和锯末倒入垫料场内,用铲车等机械或人工充分混合搅拌均匀,首先从垫料中间往两边翻,然后再从两边向中间翻,最后再向猪舍一头翻搅,并堆成梯形状,在堆积和搅拌过程中不断喷稀释液,使垫料水份保持在45%-50%,堆积好后周围盖上麻袋保温,开始发酵。
发酵期间,每天测量发酵温度,并作好记录。从第二天开始在不同角度的三个点,约20cm深处测量温度,温度可上升到45℃-50℃(注:第二天看垫料的初始温度是否上升到45℃-50℃,否则要查找原因,即查一查垫料有否加入防腐剂、杀虫剂,水份是否过高或不足造成的)。
以后温度逐渐升高到65℃-70℃左右为止,则发酵成功,发酵时间7-10天。如发酵一周后,如果温度还有上升、有臭味时,这是因为水份过多,故再次调整水份。发酵好的垫料铺舍,当垫料推开时气味清爽,没有臭味时即可在栏舍内摊开铺平。再用预留的谷壳、锯未各10%混合后,覆盖上面整平,厚度约10cm左右,然后等待24小时后方可进猪。如猪在圈中跑动时,表层垫料太干,灰尘出现。说明垫料潮湿水分不够,应根据情况喷洒些水分,便于猪正常生长。
发酵床的地面管理
猪舍中的锯屑变少时,适当补充缺少部分。为利于猪拱翻地面,猪的饲料喂量应控制在正常量的80%。当粪、尿成堆时挖坑埋上即可。地面湿度必须控制在60%,应经常检查,如水分过多应打开通风口,利用空气调节温度。活性剂按1:300的比例掺水,喷洒在地面上,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力,加快对排泄物的降解、消化速度。另外,平时发现猪大便堆积得比较多时,把它向空地撒一撒,便于充分分解。另外,地面不能太干燥,就是既要保持很松散,但是又不能有扬灰,不能有灰尘扬起来,否则猪容易得呼吸道病。在特别湿的地方加入适量新的锯末、谷壳,锯末、谷壳各50%。用叉子或便携式犁耕机把比较结实的垫料翻松,把表面凹凸不平之处弄平,猪全部出栏后,最好垫料放置干燥2-3日;将垫料从底部反复翻弄均匀一遍,看情况可以适当补充米糠与饲料添加剂混合物,重新堆积发酵; 谷壳、锯末覆盖,厚度约10cm,间隔24小时后即可再次进猪饲养。饲养密度:单位面积饲养猪的头数过多,床的发酵状态就会降低,不能迅速降解、消化猪的粪尿,一般每头猪占地1.2~1.5平方米。
发酵床养猪饲养管理,与传统养猪模式没特殊的地方。
• 与传统养猪一样,首先要打好疫苗,控制疾病的发生;
• 进入发酵舍前必须做好驱虫工作;
• 进入发酵舍猪大小必须较为均衡,健康;
• 保持适当的密度:7kg-30kg的猪0.8m2-1.2m2/头
30kg-100kg的猪1.2 m2-1.5 m2/头
• 一般,猪舍卷帘通常是敞开的以利于通风,带走发酵舍中的水份;
•在天气闷热,尤为盛夏时节,开启风机强制通风,以达到防暑降温目的;
• 日常检查猪群生长情况,把猪太小的猪挑出来,单独饲养。
自然养猪法的优势:
实践证明,生物环保“自然养猪法”与传统猪圈养猪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
猪舍建筑简单易行。与传统养猪圈相比,易取材、成本低,便于推广。
经济方便。猪舍垫料都是农产品的下脚料,每立方米造价仅50元左右一次填充可用1.5~3年,到期出栏后就成了优质、卫生的有机肥料,特别适用于蔬菜等施用,现每立方米售价70多元。
节能增效。生物环保猪舍不用清扫猪圈和粪尿,每人可饲喂80~1000头猪,节省劳力3%~50%;节省用水85%~90%;只恢复自然习性、应激小,基本无病原菌传播,发病少,无需用药和消毒,减少了药残,死亡率降低4%,降低了成本;猪在垫上可拱食菌体蛋白,食用酵母素后,可改善肠道环境,提高饲料转换率,节省饲料10%~15%。
生态环保。生物环保猪场内外无臭味,养殖环节消纳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从根本上解决了环保污染问题,实现了生态环保养殖。
安全放心。生物环保养猪从环境、生产等各个环节实现了生态养殖,生猪及其产品质量提高、肉色红润、纹理清晰、肉质提高、安全放心,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生物环保养猪增重快,平均日增重800g以上,饲料报酬高,料重比1:2.6左右,周期短,可提前10~15天出栏,每出栏一头育肥猪多增加效益100元以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自然环保养猪法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省工、省水、省饲料、省土地。因无需每天清除粪便,节省人工,每人可饲养800头以上;无需冲刷粪尿及猪舍,节约用水90%以上;部分垫料经发酵后可转化成猪饲料,节约饲料20%左右;这种养猪模式只需要建设好猪舍,不需建设存放猪粪尿等污水处理设施,可以节约土地。二是发病少,肉质好、效益高。因为猪生活在松软舒适的发酵床上,不易发病,死亡率比传统养猪降低10%左右;3个月即可出栏,经济效益提高20%以上,且无药残、无激素、重金属不超标,猪肉品质明显提高,成为无公害保健食品。将这种新型环保养猪技术应用于规模化养殖,能够彻底改变传统养猪所造成的猪粪成堆、污水成河、苍蝇成群、臭气熏天的现象,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养殖小区畜禽粪尿造成的排泄物污染难题,减少病毒、病菌的滋生。所以,搞好这项养猪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发展现代健康畜牧业的一条重要渠道和有效措施,也是现代养殖业的一次革命。
“自然养猪法”新型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前景“自然养猪法”是新兴环保养猪技术,在韩国﹑日本应用广泛,虽然现在国内还处在发展初期,但它的经济性、环保性已充分显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这一技术必将逐步成为今后规模养猪的重要措施之一。“自然养猪法”是养殖业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一个方向,是绿色养殖和出口产品走健康养殖的新选择。“自然养猪法”将带来中国养殖业的一场革命。
“自然养猪法”通过了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认证,被列为国家重点实用技术,2008年已在全国推广。回良玉副总理2008年1月7日在“山东组织推广环保型养猪新模式”的息清样上批示:要认真总结和推广省沂水县环保型养猪的新模式。以此积极稳妥地推进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和科学养殖的水平。首先应在全国选择若干地方进行试验示范,并强化技术指导和支持。2008年122日至24日,根据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批示,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专家司副司王营带领调研组,到沂水县调研自然养猪法示范推广工作。
新华网长春5月22日电(记者宗巍、高飞)“虽然我国的自然养猪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十分看好。”2008年5月21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的“全国自然养猪法示范推广经验交流会”上,农业部畜牧司副司长程金根对自然养猪业的前景表示乐观。程金根认为,我国养猪行业正从过去的散养阶段向规模化养殖阶段过渡,大规模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而具有“无味、无环境污染”优点的自然养猪法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自然养猪法可以实现节水节料,符合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要求,还可以大大节约劳动力成本。此外,自然养猪法培育出来的猪肉质量较高,属于无公害产品。他表示,通过这几年的实验,自然养猪法已经在山东、吉林等地取得了初步成效,规模也正在扩大。农业部正在抓紧编写包括猪舍设计、垫料配制、饲养规程在内的操作规程,在山东、吉林等省份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此项技术,提供技术指导。